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赣报观察丨山水砚章

2025-05-10 来源:步旅网

当“反向旅游”成为年轻人逃离都市的密钥,上犹县以绿水青山为底牌,在今年“五一”假期交出了亮眼答卷。上犹创新升级消费场景,将山水秘境转化为治愈都市焦虑的解压阀,实现从“过境地”向“目的地”的跃迁。

上犹县双溪草山 钟芳亿 摄

年轻人正在用脚投票重构旅行定义——避开网红景点的人潮,他们在年轮里触摸时光,在星河下重置生物钟。上犹县精准捕捉这种价值转向:溯溪登山激活多巴胺记忆,手作擂茶唤醒乡土情结……

上犹县“反向旅游”出彩出圈,本质是县域经济对生态资本的创造性转化。当绿水青山不再是背景板,而是可呼吸、可体验、可传播的沉浸剧场,那些曾被低估的“冷门秘境”,便成了都市人对抗现代性困境的首选之地。

绿砚筑基

位于上犹县梅水乡的九曲龙溪谷,茶山叠翠间,圆形木屋如明月栖枝,茶叶形建筑似新芽初绽。负责人蓝峰指着初具规模的建筑群介绍说:“这里将成为一个让都市人重拾童真的秘境。”童话树屋、无动力乐园、茶田氧吧……这些设计不是在改造自然,而是在唤醒人与自然最原始的联结。

上犹县五指峰乡齐云谷民宿 翁春雷 摄

近年来,上犹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聚焦打造全国首个森系主题旅游度假目的地,聚焦构建“一核一带五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建设森林康养民宿产业集聚区、户外运动及赛事产业集聚区,出台民宿经济、赛事经济和夜间经济发展的鼓励政策和提振消费15条措施,开发汽车漂移、房车露营、康养度假等新场景,持续打响“森宿上犹”品牌,让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后花园底色更加鲜明。

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是文旅产业腾飞的翅膀。当“一核一带五区”全域旅游的蓝图徐徐展开,当厦蓉高速、遂大高速等条条公路如血脉般连通景区景点,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对空间的改造,更是对时间的重新定义——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让心灵的体验沉下去。免费旅游公交专线、干净的旅游厕所、便利的停车场、热情好客的服务人员,这些细节印证了上犹县打造“反向旅游”目的地的主动作为。

2024年香港招商会架起金色桥梁,让世界听见上犹的澎湃脉动。当八份合作协议墨迹初凝,“引客入犹”战略全面铺开,这场招商会已超越单纯的经济叙事——既是资本与机遇的共鸣,更是文明对话的破冰之旅。赣深高铁的贯通,让上犹与大湾区形成“三小时生活圈”,这种时空压缩带来的不仅是客流,更是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从王阳明的心学,到阳明宿集项目的快速推进;从古老的森林小火车,到现代的国际垂钓基地。上犹的招商引资,不是在简单地复制他山之石,而是在寻找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当月签约、当月开工的效率,展现的是上犹人民“时不我待、勇争上游”的发展决心。

在上犹,每一处民宿都是生态文明的注脚,每一条公路都是开放发展的见证。上犹人深知,文旅产业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自然的和解;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对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当都市人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栖息地,上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之道——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经济发展,更要诗意栖居。

品牌突围

在深圳地铁的匆匆人流中,一组来自上犹的山水影像让都市人放缓了脚步。“森宿上犹”的诗意邀约,“来上犹·我氧你”的深情呼唤,如同穿越钢筋森林的一缕清风,唤醒都市人对自然的原始渴望。阳明湖的潋滟波光,五指峰的巍峨雄姿,双溪草山的云卷云舒,在冰冷的站台间构筑起一个关于诗与远方的想象空间。

美丽南河湖 杨心俊 摄

当城市生活成为一场“慢性缺氧”,山水上犹为疲惫的都市灵魂发布了一场“烟火暖心、时光慢煮”的森宿之约、提供了一处“呼吸的归宿”。中山大学团队研究发现,游客在上犹居住一周后,血液携氧量提升12%,皮质醇水平下降27%,睡眠质量改善率达89%。

为顺应当前消费新趋势,上犹县聚焦打造森林康养民宿产业集聚区、户外运动及赛事产业集聚区和“微度假”旅游目的地,打出了引客入犹、提振商圈、丰富业态、宣传展销等一系列提振消费组合拳,全力打造潮玩、露营、文创、怀旧等多元消费新场景,让上犹成为赣州“周末经济”的首选地。

品牌传播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上犹选择在深圳地铁5号线、世界之窗等城市地标投放广告,不仅是对客流量的精准把握,更是对都市人精神需求的深刻洞察。这些流动的山水画廊,在人们通勤的碎片时间里,悄然播撒着回归自然的种子。

山水无言,却孕育着无限可能。南河湖湖畔的自行车道划出优美的弧线,垂钓中心的浮标荡漾着悠闲的涟漪;高山茶园里,采茶女的指尖翻飞间,飘散着典雅茶韵。上犹人深谙“四时有序”的古老智慧,以“春采茶、夏嬉水、秋赏枫、冬温泉”的节律,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四季牧歌。

节庆活动是文化的活态展演。从露营季的激情澎湃到茶香旅游季的浪漫唯美,每一次节会都是对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特别是那首《你犹在我心上》,何沐阳笔下的词句与徐千雅动人的嗓音,将上犹的山川风物升华为永恒的情感记忆,让“乡愁”这个哲学命题有了具体的落脚点。

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上犹人懂得:真正的吸引力不在于声嘶力竭地叫卖,而在于触动心灵的价值共鸣。当都市人在“森宿”的邀约里体会到回归本真的喜悦,在“我氧你”的承诺中感受到被疗愈的温暖,上犹便不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一种关于“诗意栖居”的当代诠释。

文脉流觞

“地居万山之中,山则百叠百蟠,水则九十九曲”。古人笔下的上犹,今朝依然焕发着天地灵秀。这里,齐云山擎起赣南屋脊的巍峨,草山铺展塞外江南的辽阔,五指峰蕴藏神农架般的神秘。上犹的山水,是一部永远读不倦的自然诗篇。

在这片占尽天时地利的土地上,81.8%的森林覆盖率织就翠色锦缎,每立方厘米数万的负氧离子酿造清新琼浆。五指峰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苍莽林海,阳明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澄澈碧波,共同构筑起“中国天然氧吧”的生态殿堂。水质常年保持二类以上的清澈,恰似这片土地纯净的初心。

上犹县五指峰国家森林公园 杨心俊 摄

上犹大地的文明密码,在天人合一的交响中渐次舒展:林海间穿梭的森林小火车吞吐工业烟云,蓊郁的赣南树木园绵延生态年轮,燕子岩古川遗址封存地质史诗。这方客家文化原乡里,时光窖藏着三重馈赠——古老智慧在榨油坊的沉香、木雕刀的游走、竹篾丝的经纬间流淌;九狮拜象的图腾舞动千年祥瑞,镌刻门楣的家训凝练族群精神;而舌尖上的文明史,正以鱼宴的丰腴、擂茶的浑厚、黄元米果的温润娓娓道来。当西晋摩崖石刻与莲花古井共吟岁月长调,当“正卿第”的匾额、“大夫第”的照壁、“九厅十八井”的院落次第舒展,客家建筑美学终在飞檐翘角间,完成了对天地秩序的虔诚应答。

绿色是上犹的鲜明特色,红色则是上犹的永恒底色。上犹县作为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湘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度成为赣南河西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这里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和实物史料。上犹县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塔上,由彭德怀元帅题写的“先烈之血浇成了革命之花”大字熠熠生辉;红军医院旧址里,百姓为红军送物资、红军为百姓治病等故事传诵至今……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上犹县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道,以引客入犹奖励办法等政策为笔,以赛事经济、民宿经济、夜间经济等业态为墨,在山水画卷上书写新时代的发展传奇。中国匹克球巡回赛的活力、环鄱阳湖自行车赛的速度、百万联盟杯垂钓赛的静逸,共同演绎着“跟着赛事游上犹”的生动实践。

全域旅游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更是现代人对诗意栖居的永恒追寻。当游客在自行车赛道追逐落日,在垂钓中心静待鱼讯,在温泉氤氲中放松身心,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休闲体验,更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回归。这或许就是上犹县“反向旅游”最深刻的哲学启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需要学会与自然对话,在山水之间找回生命的节奏与意义。

【记者札记】

暮色四合时,记者驻足阳明湖畔,看最后一缕夕阳坠入苍茫林海。远处,采茶女的竹篓里盛满新芽,山风掠过茶田,将千年茶香揉碎在湿润的空气中。这一刻,记者突然明白:上犹的“反向旅游”从不是一场简单的逃离,而是一次对现代生活节奏的哲学反诘——当都市人困在“分钟必争”之中,这里的山水正以另一种方式丈量时光。

在上犹,自然从不喧嚣。九曲龙溪谷民宿集的木屋静默如诗,圆形屋顶与山峦曲线相契,仿佛大地本身生长出的建筑。当游客赤脚踩过夯土地面,指尖抚过竹编屏风时,某种原始的记忆被悄然唤醒——原来人与自然的对话,可以是如此轻盈的触碰,而非征服式的宣言。

深夜的南河湖湖畔,记者遇见一位从深圳来的程序员。他辞职后在此经营民宿,开发了一套“能耗平衡算法”:“空调温度调高1℃,每月省电200度,萤火虫就多活一片。”说话间,他的目光追随着河面闪烁的萤光,仿佛在凝视一串流动的代码。这种“慢科技”理念,恰似上犹发展的缩影——在速度至上的时代,他们选择以生态为算法,重新定义效率。

离行前,记者登上五指峰。云海翻涌间,感受到久违的寂静。山脚下,赣深高铁如银梭穿行,将都市与秘境编织进三小时生活圈。这种时空的奇妙压缩,揭示着现代文明的双重性:我们既渴望速度带来的自由,又迷恋慢节奏赋予的深度。

上犹的故事,为这种矛盾提供了温柔的解法。它不抗拒时代浪潮,而是以山水为砚、文化为墨,在发展的卷轴上书写平衡之道。或许,这就是“反向旅游”最深刻的启示:真正的进步,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快与慢、新与旧、人与自然之间,找到那个让灵魂栖息的黄金支点。

【专家观点】

县域“反向旅游”需持续突围

□赣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孙剑斌

当前文旅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反向旅游”已成为现象级趋势。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这一新兴模式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目的地选择从热门景区转向小众县域;二是消费诉求从打卡拍照转向深度体验;三是旅游方式从高消费转向高性价比。这一转变恰与县域经济转型需求高度契合,为县域文旅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弯道超车机遇。

“反向旅游”突围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现代游客对“去商业化”体验的追求日益强烈,传统景区同质化开发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县域发展反向旅游必须坚守两大核心:一方面要突出“原生态”特色,保持地域文化本真性;另一方面要控制开发强度,避免陷入“人挤人”的商业化陷阱。同时,要着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快进慢游”的交通网络,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通达性问题。

“反向旅游”突围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县域旅游要善用“非标准化资源”构筑独特卖点。以上犹县为例,可重点打造“森宿上犹”等特色IP,通过短视频平台开展精准营销;创新“茶旅融合”模式,将茶园观光与电商销售有机结合,延伸消费链条。关键要建立开发负面清单制度,防止过度商业化稀释核心竞争力,保持资源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反向旅游”突围要创新数字营销体系。数字化转型为县域旅游注入新动能。建议构建智慧文旅平台,实时监测游客画像和承载力数据;开发“数字非遗”等互动项目,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运用数字技术对文旅资源进行艺术化再造,推出系列数字藏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同时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推行服务标准化认证,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反向旅游”突围要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反向旅游”绝非一时风潮,而是消费升级背景下的长期趋势。县域发展文旅经济必须构建“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型:以文化辨识度塑造灵魂,以服务标准化夯实基础,以产业协同化延伸价值。政府、企业、村民要形成发展合力,共同守护好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

对上犹县而言,要立足生态本底,通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后花园的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康养经济、赛事经济、民宿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这既是对县域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陈洪明 特约记者黄传章 通讯员赖含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