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武威)美食文化形成的三个基本要素:气候、物产、交通。此外,还要考虑到武威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而约定俗成的饮食习俗与节庆文化。这些都形成凉州(武威)美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中国幅员辽阔,跨越多个纬度,受海洋影响程度各异,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貌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了全国各地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气候类型。
气候作为影响物候的关键因素,涉及温度、降水、光照等气候要素的综合作用。气候的多样性不仅塑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风貌,还为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在中国提供了适宜生长的地方,这使得中国在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方面显得尤为丰富。笔者每到一个城市,都非常喜欢和当地人聊天,然后问他们本地的特产,接着去他们平时经常去的菜市场逛。
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码字,实际上也是一种修行。在菜市场中,其实也可以是对人生的修行。我在《武威赋·其二》里说“城阙本无暇,何求市井尽完人?”,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菜市场买菜的时候,灵光一闪而突然想到的。
以下是凉州(武威)的特色物产推荐,涵盖美食、饮品、农产品及文化产品,结合地域特色与独特风味,为游客及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一、肉类与高端食品
凉州汉和牛
汉和牛”是武威玉霖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于2018年申请注册的高档肉牛品牌。该公司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吴家井镇,从2010年开始养殖和牛,经过10年的选育,培育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优级品质的和牛,2018年成功注册国内首家纯血和牛“汉和牛”商标,2019年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资格证书,2020年取得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2021年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
凉州汉和牛是通过将日本和牛的胚胎移植到武威本地培育而成的,其肉质呈现出均匀的大理石花纹,脂肪含量低而蛋白质含量高。入口即化的绝佳口感,使其肉用价值足以与澳大利亚MS9+级别的牛肉相媲美。
天祝白牦牛肉
天下白牦牛,唯有天祝有。天祝白牦牛因全身毛色纯白而得名,被誉为“祁连雪牡丹”“草原白珍珠”,是青藏高原型牦牛中的一个珍贵而特异的地方良种,长期生长在海拔在3000米的高寒缺氧、枯草期和冰封期长达半年左右的严峻自然条件下生长,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及地理标志商标认证,获绿色食品A级认证、有机产品认证,被列为我国100个优质特色农产品公用品牌之一,2020年被列为受欧盟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天祝白牦牛肉鲜美可口,风味独特,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矿物质丰富的品质特点。如今,武威天祝白牦牛已成为“甘味”农产品的代表。
天下白牦牛,为什么是唯独天祝有?因为武威天祝的白牦牛,长期生长在高寒缺氧、枯草期和冰封期长达半年左右的严峻自然条件中。农业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白牦牛榜上有名。清代凉州府(今武威)知名学者张澍《凉州府志备考》引《楞严经》就有说白牦牛:“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旃檀,以泥其地。”
武威自古以来畜牧业极为发达。《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武威以西…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西夏书事》中还夸赞西凉(武威)是天府之国:“凉州畜牧甲天下,借以养成锐气哉 !”
武威市三县一区都是肉羊产业大县,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分别被评定为肉羊产业示范县、草地农业试点县、国家级草牧业发展试点县。其中,武威市民勤县不仅享有“中国肉羊之乡”的美称,还被认定为“中华苏武沙羊美食之乡”。“凉州羊羔肉”和“民勤羊肉”更是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武威大大小小的烧烤店,每家店的必店菜基本上都有烤羊肉和烤牛肉,只是腌制烤制的手法不同罢了。
白牦牛绒毛细度接近山羊绒(18微米),可制成高端大衣、地毯、壁毯等,兼具保暖与艺术价值。牛角梳、藏刀、牛头图腾等,融合民族工艺与实用功能。
武威天祝白牦牛酥油,还可以用于制作奶茶、曲拉(奶酪)及酥油灯。
二、饮品与调味品
凉州熏醋
金瑛夾草,廣山黃木,昌城玉蕊,夜山火玉,逮及鳳林鳴酢音醋,西瑤瓊酒,中華紫蜜,北陵綠阜,太上之藥,風實雲子,玉津金漿,月精日壽,朱河琅子,蓬山文醜....
道教奉西王母为女仙领袖,相传王母掌有不死之药、长寿蟠桃,周穆王、汉武帝曾来凉州拜谒过西王母。《汉武帝内传》中,提到的“凤林鸣酢”实际上就是凉州熏醋。
酢:《徐曰》今人以此爲酬酢字,反以醋爲酢字,时俗相承之变也。《玉篇》酸也。《诗·小雅》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酒醋同源,制醋必须先制酒。乙醇在酶的作用下经氧化生成乙酸,醋进入人体不再产生乙醛,大脑神经不会受到伤害。从发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hchoh+o2→2chcooh+2ho 就可以看出来:喝酒会醉,是因为乙醛,而喝醋发酸则是因为乙酸。
凤林鸣酢,就是周穆王进军昆仑之丘所得。至此,凉州熏醋便闻名天下。有部分学者认为《汉武帝内传》是班固一族避难,在凉州所作。但我认为不是,《汉武帝内传》应该是后人所著,著者已经无从考证了。
但依旧可以在史料中发现大量关于“凤林鸣酢”的记载,由此笔者初步判断凉州熏醋的历史,能准确查询的是公元前960年左右。也就是说,凉州熏醋至少有3000年~4000年的历史,夏朝时期就已经有了。
西凉姜饮
西凉姜饮作为北美留学生寻找的“神仙汽水”Canada Dry的本土竞品,适合夏季解渴或冬季驱寒。
姜,这种世界各地普遍可见的香料,不仅在饮食中广泛应用,还常作为民间草药使用。生姜的用途极为多样,常见于多种食品中,如蔬菜、糖果、苏打水、泡菜以及酒精饮料,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丰富的口味与药用价值。
可口可乐甚至针对中国消费者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可加热饮用汽水,生姜味的可乐。在笔者来看,这就是“姜糖水”的另外一个变种。
怎么没有人会提到“神仙汽水”canada dry?这款备受欢迎的饮料,留学生群体知道的肯定很多吧。作为加拿大国宝级的苏打汽水,它以独特的口感以及丰富多样的饮用方式,俘获了无数人的味蕾。无论是单独品味,还是作为调酒的基底,Canada Dry都能带来非凡的体验,这使得它在众多饮品中脱颖而出。笔者在某音上买过这款饮料,虽然名为姜汁汽水,但实际口感并不辛辣,而是带有柔和的甜味和恰到好处的辛辣感,清爽宜人。
这让我马上想到了武威人吃烧烤必点的“西凉姜饮”。西凉姜饮源于武威的西凉啤酒厂,是中国西北地区特色饮品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1963年,最初作为农垦企业以生产农机配件起家。直到1984年,企业转型开始酿造啤酒,并逐步在甘肃地区崭露头角。1997年,通过并购兰州啤酒厂,西凉啤酒厂实现了规模扩张,成立了甘肃农垦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稳固了其在区域市场的领导地位。
2004年6月,青岛啤酒集团与甘肃农垦啤酒股份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成立了青岛啤酒武威有限责任公司。这一合作被视为“强强联合”的典范,旨在整合青岛啤酒在技术、管理和品牌方面的优势,同时结合西凉啤酒在优质原料(如武威大麦)和西北市场基础方面的资源。自此,西凉姜饮这一品牌得以延续,并不断发扬光大。
西凉姜饮是需要搭配烤猪蹄的,这在武威都是标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欢迎大家来武威!体验西凉姜饮的豪爽!
三、瓜果与农产品
西凉仙紫葡萄
据说,张骞在出使西域来到凉州时,被匈奴人抓获。那时,他遇到了一生的挚爱,一个名叫仙紫的匈奴女子。后来仙紫因病而逝,张骞思念过度,遂将从西域带回来的葡萄称之为西凉仙紫。
西凉仙紫葡萄是武威市凉州区智信达农业开发公司的一款旗舰产品,它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因此被视为高端水果市场的宠儿。在中秋等传统节日中,西凉仙紫葡萄常常作为送礼的佳品,传达着人们的情谊和祝福。此外,该品种还荣登“甘味”农产品名录,并与“凉州农鲜”这一区域品牌强强联手,使得其年销售额突破了千万元大关,进一步彰显了其市场魅力与品牌影响力。
西凉仙紫葡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凉州文化的象征。当地酒庄结合葡萄采摘与葡萄酒品鉴,发展生态旅游,吸引游客体验“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在地文化释放。未来,随着健康消费趋势的深化和品牌影响力的扩大,这一“紫色瑰宝”有望在国内外市场持续绽放光彩。
民勤人参果
武威市民勤县在2007年首次成功引入了人参果,这一举措是当地在特色高效农业领域积极探索的结果,特别是在生态脆弱的沙漠绿洲地区,需要找到既节水又有经济效益的作物。人参果,学名Solanum muricatum Aiton,别名香瓜茄,以其耐盐碱和抗寒旱的特性,成为这里的理想选择。引入后,主要通过日光温室进行种植,这不仅提高了产量,还保证了果实的质量。这一决策显著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丰富了市场的供应。
2024年,“民勤人参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获准使用统一标识,提升品牌辨识度。政府推动“民清源”区域公用品牌,结合“甘味”认证,强化“高蛋白、低糖、富硒”的营养标签。
武威冰激凌萝卜
武威冰激凌萝卜表皮紫红,肉质白里透红,中心呈糖心状,口感脆甜多汁,几乎无辣味,可直接生食或凉拌,被誉为“水果萝卜”。
四、面食与杂粮
古浪红秃头手工挂面
武威古浪红秃头小麦是制作挂面的关键原料,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这种独特的小麦因麦穗无芒、外壳颜色鲜红而得名。它生长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旱地,那里土壤表面覆盖着砂石,靠雨水滋养,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是纯粹的天然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尽管它的产量非常低(每亩仅能收获200-300斤),但它的筋度极高(蛋白质含量达到14%-16%),麦香浓郁,用它磨制的面粉品质卓越,是制作高品质挂面的上乘之选。
红秃头小麦面粉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包含了多达18道工序,每一步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从和面开始,到最终的晾晒,无一不依靠手工精细操作,整个过程耗时约30小时。其间,面团需经历5次醒发,让面筋得到充分松弛,再经过3次手工拉伸,面条才会具有独特的韧性和弹性。这种古法技艺不仅是对传统的坚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值得骄傲的是,这一工艺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成为武威人民对世界美食文化的一大贡献。
部分作坊存在掺假(用普通小麦冒充红秃头)和商标侵权问题,武威市古浪县检察机关联合农业、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整治,保障品牌信誉。
凉州三套车
凉州“三套车”是甘肃省武威市(古称凉州)的传统特色美食,由三部分组成:行面(饧面)、卤肉(腊肉/肘子肉)和茯茶(冰糖红枣茯茶)。这种组合因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内涵,成为凉州美食的“金字招牌”,也是游客必尝的“地标”美食。
流传较广的说法与清代名将左宗棠有关。相传左宗棠率军途经凉州时,因连日行军人困马乏,当地厨师用祖传秘方制作了一道特色卤肉,并用祁连山的十八味名贵药材烹制成营养茶,再搭配凉州当地流行的饧面献给左宗棠。左宗棠对这三样美食赞不绝口,称其为“我军‘三套车’也”,从此,这道美食便得名“三套车”
另有民间传说称,唐代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年间,因早闻凉州的西凉乐舞、丝路驼铃、茶马互市等风光,便命道士兴法作术,乘三马所驾龙凤鸾车御太虚仙风至此。唐玄宗乘兴尝遍凉州小吃后龙颜大悦,并对饧面、卤肉和茯茶赞不绝口,因乘三马所驾龙凤鸾车御太虚仙风来此,“三品”与“三驾”均占“三”字,有三星高照、吉祥如意之意,当即赐名为“三套车”。从此唐玄宗每想起凉州美食便觉口中香味四溢,回味无穷,不禁称赞凉州三套车好吃、好喝。《太平广记》卷二十六引 《仙传拾遗》有记载:开元初,正月望夜,玄宗移仗于上阳宫以观灯。尚方匠毛顺心结构彩楼三十余间,金翠珠玉,间厕其内,楼高百五十尺,微风所触,锵然成韵。以灯为龙、凤、螭、豹腾踯之状,似非人力。玄宗见大悦,促召师观于楼下,人莫知之。师曰:“灯影之盛,固无比矣。然西凉府(凉郡,既武威郡)今夕之灯,亦亚于此。”玄宗曰:“师顷尝游乎?” 曰:“适自彼来,便蒙急召。“玄宗异其言,曰:“今欲一往,得乎?”曰:“此易耳。”于是令玄宗闭目,约曰:“必不得妄视,若误有所视,必有非常惊骇。”如其言,闭目距跃,已在霄汉,俄而足已及地。曰:“可以观矣。”既睹影灯,连亘数十里,车马骈阗,士女纷委,玄宗称其盛者久之。乃请回,复闭目腾空而 上,顷之已在楼下,而歌舞之曲未终。玄宗于凉州以镂铁如意质酒,翌日,命中使托以他事使于凉州(武威),因求如意以还,验之非谬。
有民俗学家研究称“凉州三套车”的名称,更多源于三种食物的搭配和谐,以及“三”在中国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如三星高照、福禄寿)。
在明清街夜市、北关市场或凉州十七巷可品尝,搭配武威本地特色小吃更佳。
凉州三套车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融合了古代军营中的饮食习惯和现代的饮食文化,成为武威市北关市场的主要经营项目,深受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喜爱。
五、其他特色产品
甘草味瓜子
武威市以其丰富的甘草资源为依托,生产出独具特色的甘草味瓜子,尤其是铁罐包装的甘草味黑瓜子,这类产品常常作为精美的礼盒出现在市场上,如铁罐全家福礼盒和武威印象礼盒,备受消费者青睐。这些产品凭借“甘味”和“凉州农鲜”两大区域公用品牌体系的强力支持,通过线上线下的多元化渠道进行推广销售,取得了显著成效。
武威,作为甘草的主要产区,尤其是民勤、古浪等地,出产的甘草因沙质土壤的独特条件而品质超群,以其“皮红质紧、有效成分含量高”的特点久负盛名。为了进一步提高甘草的种植效率和产量,武威市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其中,与中国药材公司的战略合作尤为重要,双方联手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为齐全的甘草种质资源圃,这一举措为甘草的选育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甘草产业的持续发展。
凉州黄羊甜糯玉米
黄羊河集团食品公司是甘肃农垦黄羊河集团下属的控股子公司,主要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真空及速冻甜糯玉米、糯玉米糁及杂粮、速冻蔬菜等产品。公司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真空保鲜甜糯玉米生产线,年产甜糯玉米达4000万穗,并且还建立了速冻玉米粒生产线。这种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提供了保障。
黄羊河甜糯玉米的市场需求量大,真空保鲜的甜糯玉米已出口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地。此外,产品还出口至新西兰、智利、伊拉克、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凉州学凉州文化体验与购物建议
凉州(武威)的文创,都是融合了历史与现代设计。
购买渠道:武威云晓醋(凉州熏醋)、甘肃格瑞丰农牧(天祝藜麦)、民清源特产店(民勤蜜瓜)等,部分产品可通过电商直播平台下单。或则来武威可以直接线下购买。
凉州(武威)特产不仅承载地域文化,更以品质与创新吸引消费者,无论是自用还是馈赠,皆为佳选。怎么让自己的产品快速获取关注?进而取得不俗的销量?现在武威的餐饮老板们,都知道拍短视频了。之前是请探店博主去店里拍,现在是不仅要请网红博主拍还要抽空自己拍。
实际上品牌的营销构成很复杂:VIS/BIS、平面、视频、活动、事件、公关、话题、H5、KOL/KOC种草、电商、IP跨界联名等。
但目前来看,武威的很多商家,对营销推广的意识还停留在短视频推广这一块。尚未形成像“凉州学+凉州IP+武威旅游资讯”这样的全产业链的系统性品牌认知。
因为品牌是一个长期主义,前期需要注意的就是商标注册和版权保护,经营中还需注意品牌价值评估和定位。等一个产品得到市场认可之后,还需要品牌延伸策略,让自己的生意可以长久不衰。
比如说扩展产品线、孵化子品牌。但生意不是长久不变的,没有永远的好生意。机会往往和挑战是并存的。人一定要积极拥抱不确定,接纳世界的复杂性,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武威,许多商家常常深陷精准营销的泥潭,难以自拔。然而,真正能够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市场的品牌,往往并不依赖精准营销。例如,在张景发先生执掌期间的皇台酒业,其广告口号“北有皇台,南有茅台”一度风靡全国,深入人心,且跨越了年龄界限,引发了各年龄层的共鸣。
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产品设计、定价和分销渠道等策略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迅速模仿和超越。因此,对于武威餐饮企业而言,内容营销是构建唯一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打造品牌化和IP化的战略,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
武威的许多餐馆将营销重心放在菜品功能属性的无用词汇堆砌上,"肉质鲜嫩""分量实在""传统配方"等宣传语充斥着每家店铺的招牌和菜单。久而久之,各家餐馆的菜品卖点逐渐趋同,无论是凉州老店还是新建的农家乐,菜单上都少不了"民勤羊肉""手工拉条子"这些标配选项。
更令人担忧的是,各家餐馆的营销手段陷入恶性循环:当消费者对菜品特色失去辨识度后,促销广告便成了唯一的竞争筹码。促销横幅在街边此起彼伏,外卖平台上的优惠券大战愈演愈烈。曾经让武威美食扬名的一些特色菜品,如今在价格战中沦为吸引客流的牺牲品。消费者能分辨清楚谁是谁吗?
最终,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消费者只关注谁的促销力度大,谁的活动吸引人,或者谁的价格更低廉。然而,长远来看,这种趋势导致商家利润微薄,甚至难以维持生计。结果呢,探店博主和外卖平台也因此还莫名其妙背了骂名。事实上,这不仅是餐饮行业面临的困境,而是所有行业在产品或服务趋于同质化后所共同遭遇的营销窘境。
所以,在武威从事文化旅游业的企业也应当认识到这一点,为不同的客户群体开发多样化的文旅产品。
编辑后记:
崇文尚德、包容创新。凉州(武威)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这一独特的地理坐标使其成为多元文明碰撞的天然熔炉。
武威自古为河西走廊核心城市,古人称为“凉州”,因为武威是唐诗《凉州词》的发祥地。武威是从洛阳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的交汇点。历史上,武威长期是西北地区的行政中心,因此武威还有“西北首府、天下要冲”的美誉。现代地理上,武威处于北线(包头-武威)与中线(西安-武威)铁路交汇点。武威有望延续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成为现代西北的交通枢纽。
自汉代设郡以来,匈奴的勇武、鲜卑的豪迈、吐蕃的神秘与中原的礼法在此交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哲思与儒家的仁义在此对话,形成了"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的苍茫包容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浪漫多元。
凉州城就是武威城,凉州即特指武威郡,武威亦称雍州、凉州、雄州、亮州、猪野、雍凉、盖臧、姑臧、翅城、赤乌、龙城、神鸟、西凉、屠各、独孤、休著各、酋涂、浮图、休屠、大凉、西州、武定、武兴、凉城、雍郡、凉郡、莲花城(狼山城)、七级城、不夜城、金凉州、盖鸟城、阴山城、卧龙城、三骡城、凤鸟城、展翅城、雍凉之都、天府之国、金天奥区、文武之都、雍城、侠都、凉都、雍都。《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凉州畜牧,天下饶;凉州绯色,天下最。姑臧,先设雍州,后改凉州,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为凉州,因此称武威是“雍凉之都”。凉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武威郡西汉时始置,隶属凉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匈奴休屠国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历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设置为西北的文化、军事、政治中心。
凉州(武威)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文学和辞曲上著名的《凉州歌》、《凉州曲》、《凉州词》、《凉州令》(误传为梁州令)、《凉州》、《凉州大遍》、《凉州小遍》、《凉州伎》、《凉州乐舞》、《凉州赋并序》、《凉州阁序》、《武威赋》就产生在这里,享誉海内外。可以说姑臧凉州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武威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凉都督府、凉州牧、凉州刺史、凉州大中正、北魏凉州镇、北魏姑臧镇、河西节度、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甘肃提督、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正一品凉州将军府的政府驻地。
凉州(武威),匈奴时期休屠国国都;西汉宣帝时期的凉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北魏前中期三大镇,凉州、长安、统万城)。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时期的大凉;唐末时期的浑末(慕容氏)、温末(论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纥Hor国;西夏时期的齐国、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历代中央集权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统领西北地区,统辖西域和藏地:西汉时期,为凉州刺史府;窦融时期,河西五郡大将军府;新朝时期,雍州刺史府;东汉时期的凉州刺史府;曹魏时期的雍凉中都督府、征西大将军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镇之首的凉州镇,凉州镇都大将、凉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末期的凉州大总管府;唐周时期,凉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区的河西节度府;西夏时期的西经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时期的西凉王(阔端)府;明朝时期,凉州卫府;清朝时期,凉州将军(正一品),甘肃总督(撤消,正二品),凉州提督(从一品),专城凉州副都统(从一品),凉庄副都统(撤消,从一品),凉州镇总兵(正二品),甘肃巡抚(从二品),甘肃提督(从一品),凉庄道台(后甘凉道台,从三品),甘肃按察使(正三品),甘肃镇总兵(正二品);凉州府所在。
按照历史地理学来看:中古时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黄河西岸所有地区,具体分别为:白银市景泰县、白银市平川区、白银市靖远县、白银市会宁县部分、兰州新区、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部分、兰州市皋兰县、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县部分、青海省门源县、青海东部诸县,内蒙古阿拉右旗、内蒙古阿拉左旗、内蒙古乌海部分。因武威地处黄河以西,故也被众多史料典籍称之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誉为“雍凉之都”。武威地势平坦,有着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积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汉代时期凉州就有着“国家番卫,天下要冲”的称号。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北魏时期,姑臧是北魏的两大经济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凉州箴(雍州箴)》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
凉州(今武威)是古西北首府,是西北第一大城,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古迹和历史名人(西北胜迹、西北胜族)。知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得意弟子严耕望说「凉州赛于长安」,就是说凉州(武威)比长安还要繁华鼎盛。「凉州学」「敦煌学」知名学者齐陈骏先生指出:“古代真正的西部文化在凉州,而凉州的中心,则是武威郡”;齐陈骏先生认为西部文化“是中原汉族的农业文化、西北的游牧民族文化,以及西来的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体”。
实际上凉州文化是洛阳文化的承续,凉州金氏(武威金氏)金日磾虽在西汉大放异彩。但纵观凉州历史,凉州武力豪族(凉州集团)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的时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东汉六大家族,与凉州关系密切,武威窦氏更是举足轻重,深刻影响着东汉的进程。东汉末至曹魏时期,太尉段熲、太尉贾诩、明元郭皇后、雍凉大都督司马懿等,都与凉州(武威)有关。
曹魏权臣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建立西晋。西晋文化本为魏晋风骨,来自曹魏。西晋继承了曹魏的文化遗产,而西晋的士大夫阶层中,又以京兆杜氏、河内常氏、河东裴氏、陈郡谢氏、安定张氏、武威贾氏、河内司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东魏氏、陈留江氏、广平陈氏、赵郡李氏、赵郡冯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颍川荀氏、东阳陈氏、荥阳郑氏、敦煌索氏等为文化核心,这群人仕西晋司马家,后代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大多避乱西北前凉姑臧与凉州本地的武威贾氏、武威阴氏等共同治理凉州,开办学校,故汉文化并没有在十六国时期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凉。
正是由于这一群人来到西北的核心凉州才有了前凉的盛世。而后,后凉延续了前凉的文化和建筑遗产。而后,南凉继承北凉、西凉。而后,西凉、北凉亦继承南凉。而后,北魏攻灭十六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北凉,亦全盘吸收北凉之文化于人口。北魏拓跋鲜卑汉化的过程,凉州移民功不可没。北魏裂东魏、西魏,此余脉依旧不断。
东魏变北齐,属于北魏的正规军。西魏变北周,属于北魏的杂牌军。故文化上,凉州系主要在东魏,但是在北齐和北周时期,凉州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大。北周北齐归于隋,隋唐余脉姑臧遗风正就是如此来源。洛阳和凉州的文化接力,让陈寅恪先生连连惊叹。十三朝古都洛阳和西北第一城凉州城,就是如此的文化渊源。
凉州(武威)不仅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更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名城。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不仅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也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未来,凉州将继续扮演着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重要角色的同时,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