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1、明确复习课的目的。复习课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过的知识,使遗忘的内容得以重现,薄弱环节得以巩固,涵盖着全部教学内容。
2、复习课过程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进步与成功,会让他们更有复习的动力。
3、复习课要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拓宽学生参与的渠道,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复习的兴趣。
4、复习课的主动权要交给学生。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更要密切,探究程度更要深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学生整体学习兴趣浓厚,在课堂上积极性高,表现欲强。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为主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整体较为浮躁,特别是在计算方面,粗心现象普遍存在,经常出现抄错数,写错符号,忘记进位等情况。班里还有个别学生对于独立解决两步应用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导致。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要力争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一点儿提高。
三、复习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提高计算能力,使其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归纳、整理和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措施
1、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学生自己能学懂的知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和练习。
2、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3、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渗透一些函数、集合、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主动探究解题方法。
4、积极辅导差生,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出一些富有思考的题,让学习较好的'学生达到满足。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安排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例题和形式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及数学游戏。
5、复习中要实现让学生主动复习。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握好教学要求,不偏高,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精选习题,不搞题海。
6、改进对学生评估,错了自己订正可以奖励,促使学生检查、分析错误,不断提高。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价。
2.积累有关的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基础精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亦犹夫人之情也( ) ②孰与仲多( ) ③曾不惨然( ) ④视之如寇雠( ) ⑤至桀、纣之暴( ) ⑥摄缄縢( )
⑦固扃 ( ) ⑧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而使天下释其害:
③去之而不欲入者: ④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⑤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⑥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⑦岂天地之大: ⑧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⑨若何为生我家: ⑩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⑪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
3.翻译下列语句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译文:
②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译文: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译文:
④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译文:
4.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 ,字 ,号南雷,学者称 。著有《 》《 》《 》等。
【交流探究】
1.通假字 视之如寇雠:
2.古今异义
①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 今义:
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 古义: 今义:
③曾不惨然 古义: 今义:
④摄缄縢,固扃鐍 古义: 今义:
⑤一人之智力 古义: 今义:
⑥不易无穷之悲 古义: 今义:
⑦虽愚者亦明之矣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①为 ②使
4.词类活用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离散天下之子女
③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④ 虽愚者亦明之矣
5.虚词
①焉
②于
6.文言句式
①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
②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③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④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
7.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8.本文作为说理透彻的议论文,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课文小结】
1、中心主旨
本文探究了为国君的根源,明确提出国君应明确自己的职分,为天下兴利除弊;并痛斥今之君视天下为私产,奴役天下人的可耻行径。
2、写作特色
1.对比论证
【拓展提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接受。
B.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恶:厌恶。
C.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溢:洋溢
D.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是:这样。
解析 C项,“溢”的意思是“流露”。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离散天下之子女
A.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B.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C.屠毒天下之肝脑 D.名之为独夫
解析 例句和C项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形容词作动词;B项为名词作动词;D项名词作动词。 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
B.亦犹夫人之情也
C.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D.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
解析 B项,“夫人”在这里指一般人,普通人。 答案 B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③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 ④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⑤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⑦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⑧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A.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③⑤/②④/⑥⑧/⑦ D.①②③/⑤⑦/④⑥/⑧
解析 在所有分组中,A项正确,①③⑤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顺承;⑥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补充音节;⑦连词,表修饰;⑧与“已”连用,表限制语气。 答案 A
5.下列语句中,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3分)
A.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B.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C.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D.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解析 B项是一般陈述句,其余三句为判断句。答案 B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 经营:筹办,谋划。
B.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花息:利息,利润。
C.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寇雠:强盗,仇敌。
D.非导源于小儒乎 导源:引导出来。
解析 D项,“导源”的意思是“出自、来自”,“从„„开始”。
答案 D
7.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②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B.①后之为人君者不然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C.①以博我一人之产业②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
D.①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②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解析 A项,都是介词,把。B项,①代词,的人;②用在表时间的词语后,补充音节。C项,①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①动词,是;②介词,替。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后世的君主“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结果使得天下因为君主的原因出现了种.种不安宁的情况。
B.后世的君主,在争夺天下时,“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丝毫不感到内疚,反而用“创业”来掩饰。
C.黄宗羲拨开了笼罩在帝王头上的光环,指出了后世君主的贪婪和罪恶,直斥“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作者把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帝王,还指向那些墨守忠君腐朽观念的浅陋的小儒们,表现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解析 D项,说法错误,作者只是批判浅陋无知的“小儒”,并不是对整个儒家思想的否定。
【译文】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意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大禹了。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
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我将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让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将自己的大私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时对此还觉得惭愧,时间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将天下看作是广大的产业,把它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正如汉高祖所说的“我的产业所达到的成就,与二哥相比,究竟谁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流露于言辞了。这没有其他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因而当他未得到天下时,使天下的人民肝脑涂地,使天下的子女离散,以增多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并不感到悲惨,还说:“我本来就是为子孙创业呀。”当他已得到天下后,就敲诈剥夺天下人的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乐,把这视作理所当然,说:“这些都是我的产业的利息呀。”既然这样,作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只是君主而已!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东西,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是不算过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独夫”,本来就是他应该得到的结果。但小儒死守旧义,认为君臣间的关系存在于天地之间,难以逃脱,甚至像夏桀、殷纣那样残暴,竟还说商汤、周武王不应杀他们,而编造流传伯夷、叔齐的无从查考之事,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死,看成与老鼠的死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天地这样大,却在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偏爱君主的一人一姓吗?所以说周武王是圣人啊,孟子的话,是圣人的言论啊。后代那些想要凭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别人窥测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直到废除孟子配祀孔子的地位,这难道不是来源于小儒吗?
虽是这样,如果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它永远传下去,也不怪他将天下当作私有了。既然将它看作产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不像自己呢?于是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不能战胜天下要得到它的众多的人。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在子孙的身上了。过去南朝宋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对公主所讲的话,也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这话真可痛惜啊!回想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头沮丧的呢?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绝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职责,那么就连市井之间,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许由、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不到了。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乐,不值得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展示)
三、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提示:一、导语: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1~3)。
二、背景:引 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4~6)。
三、主体:随参观者脚步而行(7~15)。
四、结语: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6)。
2、这篇新闻有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提示:本新闻并没有写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新的事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3、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去报道?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4、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5、找出本新闻描述参观者行动、神态的语句,体验他们的心中感受。
四、精读课文
1、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提示:不协调的事物叠合在一起 。 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2、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
2.写法上:以乐景衬哀情。
3. 内容上:突出文章主题,表达出了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
3、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提示: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4.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提示: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者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5、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写法指导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氐挠锞场
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5.从分析艺术手法入手。
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
五、深层分析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比较的方面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最新发生时效性不强
报道内容已发生的事件个人感受
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
2、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成为新闻史佳作?
(1)突破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原则。
(2)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3)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六、拓展延伸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火烧南京城7周之久,遇难者达30万以上。
(图片展示)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