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的词语有:负薪救火,杯水救薪,救人救彻,救火救灭。
抱薪救火的词语有:救焚益薪,杯水救薪,抱火卧薪。2:繁体是、抱薪救火。3:词性是、成语。4:简体是、抱薪救火。5:拼音是、bào xīn jiù huǒ。6:注音是、ㄅㄠˋㄒ一ㄣㄐ一ㄡˋㄏㄨㄛˇ。
关于抱薪救火的反义词
拔本塞源 雪中送炭 绝薪止火 釜底抽薪
关于抱薪救火的成语
救燎助薪 抱火厝薪 负薪救火 救急不救穷 救焚投薪 抱薪救焚 救人须救彻 以火救火 抱薪救火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关于抱薪救火的造句
1、他一生谨慎,说话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但也都是字斟句酌;为人处事从不刚愎自用,更不会做抱薪救火的蠢事。
2、幸好狐假虎威的爸爸呼卢喝雉叫来店员抱薪救火,终于死灰复燃,也让如坐针毯的我们中饱私囊。
3、上个月他因旷课,考试没有及格,你不帮他补课,还约他跳舞,这不是抱薪救火吗?
4、像这样用黄金去喂饱那些贪婪的饿狼和毒蛇,无异于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小明的数学题不会做,小红非但没有给他讲解,反而抱薪救火,拿着自己的作业给小明照抄。为了把经济搞上去,就毁林开荒,这无疑于是抱薪救火。
关于抱薪救火的近义词
把薪助火 抱薪救焚 扬汤止沸 适得其反 火上浇油 负薪救火 饮鸩止渴 披麻救火 南辕北辙 引足救经
抱薪救火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抱薪救火bàoxīn-jiùhuǒ。(1)抱着柴草救火。比喻欲除其害,反助其势。基础解释:比喻因为方法错误,虽然有心解决问题,结果却使问题更加严重。
二、引证解释
⒈比喻以错误的做法去消灭祸患,反而使祸患扩大。引《战国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火不灭。”《史记·魏世家》作“譬犹抱薪救火”。《汉书·董仲舒传》:“法出而姦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其亡益也。”宋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书》:“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排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宋史·李宗勉传》:“或谓其势彊盛,宜於讲和,欲出金繒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矣。”汉语大词典:比喻以错误的做法去消灭祸患,反而使祸患扩大。《战国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火不灭。”《史记·魏世家》作“譬犹抱薪救火”。《汉书·董仲舒传》:“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其亡益也。”宋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书》:“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排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宋史·李宗勉传》:“或谓其势彊盛,宜于讲和,欲出金缯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矣。”国语辞典:抱著木柴去救火。比喻处理事情的方法错误,以致虽有心消弭祸害,却反使祸害扩大。《淮南子.说山》:「止言以言,止事以事,譬犹扬堁而弭尘,抱薪而救火。」《史记.卷四四.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也作「抱薪救焚」、「负薪救火」。辞典修订版:抱着木柴去救火。比喻处理事情的方法错误,以致虽有心消弭祸,却反使祸害扩大。《淮南子.说山》:「止言以言,止事以事,譬犹扬堁而弭尘,抱薪而救火。」《史记.卷四四.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也作「抱薪救焚」、「负薪救火」。辞典简编版:抱着木柴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式除害,反而使祸害更加严重。 【造句】救援投手一上场,就因连续保送丢了四分,简直是抱薪救火。成语词典版:01.《战国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今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源)02.《文子.精诚》:「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也。」03.《史记,卷四四,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04.汉.刘向《说苑.卷九.正谏》:「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犹抱薪救火也。」05.《宋史.卷四五.李宗勉列传》:「或谓其势强盛,宜于讲和,欲出金缯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矣。」其他释义: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典故: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