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风景如画的山城:悠悠的梅江水,古老的梅江桥,婉转动听的客家山歌,还有郊外那古朴雅致的围龙屋,那满山金黄诱人的柚子……这就是我的故乡——梅州。
这里有世界“客都”之称,是有名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这里人才辈出,古有爱国诗人黄宗宪、丘逢甲等,今有开国元帅叶剑英,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和慈善家田家炳等。
这里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是有名的宜居城市。体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游览的景点众多:有千年古刹灵光寺,雁南飞茶田,雁明湖,客天下,千佛塔,客家公园等。每处景色秀丽迷人,各俱特色,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你站在装饰一新的梅江桥上,脚下是宽阔的梅江河,放眼望去,不禁会惊叹客家人的勤劳和智慧。两岸坚固的长堤,守卫着一江两岸人民的安宁,两岸高楼林立,热闹繁华。沿江半岛,沿江金岸,东山教育基地,亲水公园,院士广场……。当你慢慢地走在亲水公园的河堤上,看!清澈的河水中一群群小鱼在水中互相泼着水,在嬉戏打闹着。大理石构建的河堤栏杆光洁明亮,路边相见的鹅卵石特别好看。路旁一颗棵柳树在舒展着自己美丽的长头发,一群群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只只小虫子在草丛中开舞会……走着走着,我来到东山教育基地,那里有一排排整齐的学校,幽雅的环境,宽敞的街道,到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院士广场正中的喷泉配上轻柔的音乐,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群群白鸽在广场上飞来飞去,吃着休闲人们给的食物,欢快的叫着。不远处,可更热闹啦!老人们在下棋,打太极拳,小孩子们在玩滑板车,踢键子,捉迷藏……到了晚上,霓虹灯的装饰让这里显得更加绚丽,人们在广场上尽情地跳舞,唱歌,在公园散步……
最后我们再一起去尝尝我们客家美食。梅州最出名的美食有:客家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客家酿酒,梅州腌等面等。还有醇香的客家酿酒,喝了肯定会令你深深地陶醉……
故乡,你是如此的美丽,你像巨龙一样腾飞。我现在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要让可爱的故乡更加繁荣昌盛!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梅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23°23′~24°56′,东经115°18′~116°56′之间。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辖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代管兴宁市。总面积15876.06平方公里。
梅州市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主要由花岗岩、喷出岩、变质岩、砂页岩、红色岩和灰岩六大岩石构成台地、丘陵、山地、阶地和平原五大类地貌类型。全市山地面积占24.3%;丘陵及台地、阶地面积占56.6%;平原面积占13.7%;河流和水库等水面积占5.4%。
山脉市境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地势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脉、莲花山脉、凤凰山脉等三列山脉组成。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其中位于丰顺县的铜鼓嶂海拔1560米,是梅州第一高峰。
盆地境内主要盆地有兴宁盆地,面积320平方公里;梅江盆地,面积约110平方公里;蕉岭谷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汤坑盆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河流境内主要河流有韩江,全长470公里(梅州境内长343平方公里),流域30112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4673平方公里);梅江,全长307公里(梅州境内长271公里),流域面积13329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0888平方公里);汀江,全长323公里(梅州境内55公里),流域面积11802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333平方公里);同时还有琴江、五华河、宁江、程江、石窟河、梅潭河、松源河、丰良河等。此外,东江亦沿市境西北的兴宁市边境流过,在梅州境内河段长24.8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
继善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雁洋桥溪村,属列杠式客家围屋,七排横屋由五个大门联结而成。就是由印尼侨商朱汀源等五兄弟联合兴建的。栩栩如生的宝瓶花卉,展露出一百年前的逼真与鲜活,这座始建于晚清末期即1902年的继善楼,前后历时12年,耗费光洋12万。、
梅县雁洋桥溪村的继善楼属列杠式客家围屋,七排横屋由五个大门联结而成,中轴对称,左右均衡。屋内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儒家传统文化,保存有许多典雅的雕刻和精致的绘画及别具一格的书法,数量之多品质之优为各地少见。
继善楼由桥溪村朱氏十八世祖朱芷秀联合兄弟五人于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动工兴建,就当年的交通运输条件来说,建造过程中的艰难程度简直令人无法想象,屋内厅堂的石柱及檐角、台阶所用的条石皆由福建连城特制运来,水泥(当时叫作"红毛灰")也只能从海外购进,雕刻和绘画的工匠从外地高价聘请,石材木料及建筑工艺均力求精益求精。前后历时12年,花耗大洋12万,被称为"十厅九井"的大屋才大功告成。其时兄弟五人均在海外经商,所用资金均来源于海外。
走进气派堂皇的堂屋,只见娟秀的石柱托起粗壮的大梁,显得高深空旷、气势轩昂。梁柱、斗拱、屏风和门窗都装饰有或精美的动物雕刻或色彩斑斓梅兰菊竹等的花鸟图画,仅雕刻就有镂空见彼的透雕、打磨圆滑的圆雕和深浅起伏的浮雕,绘画形式不但有传统的国画还有精美的工笔画。虽已历经百余年之久,但色彩依然鲜艳夺目,强烈地反映出浓郁的儒家传统治家文化。
造房建屋,朱氏先辈的的意愿无非是企求族人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然而,再安乐温暖的房屋也经不住历史风雨冲刷,一个富有诗意的田园梦想也会在离乱中成为过眼烟云。继善楼的第一次损伤来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屋内或铁制或铜制的门、窗、栏杆统统补拆除,投进熊熊燃烧的炉膛中。
第二次损伤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仿佛是在一夜之间,继善楼内各种祥禽瑞兽凡突显部分或被铁锤锤平或被铁铲铲实,就连大门上方突显的"继善楼"三字也被铲去。更为可悲的是,本属朱氏后裔的一个年青后生,也在有意和无意间做了一件蠢事。当年二楼上厅左边书房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做丈夫者那时正好在部队服役,特修书一封,叫家人将房间硬木屏风板上精美的阴烙家训铲去,家人岂敢怠慢,特雇工花了几天时间才做完此事。有趣的是,住在右边的一对年轻夫妇当时都在家耕田,根本无心去做这既花钱又不讨好的事,故无意中保存了右边的"朱子家训",实为不幸之中的幸事。
第三次劫难是在20__年3月一个月黑风高的雨夜,一伙盗贼潜入山村,悄无声息进入继善楼,将28块价值连城的窗花木雕全部撬走,使继善楼留下永远的遗憾。难怪现如今还在守护继善楼的一位朱氏村民,凡有游客参观,谈及此事时都会感慨万千地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哪"。
风雨的的侵蚀,人为的破坏,使继善楼元气大伤,好在因其工艺精品大多,梁柱上的雕刻还在,墙壁上的绘画还在,屏风上的阴刻文字还在,整体建筑风格还在……,精华部分还被大量完整地保存下来,人们仍能从中感悟出当年的豪华与气派,解读出儒家治家文化的真谛。
早上好!大-家-早-上-好!(见客人没反映时补上一句),很好,大家都睡醒了,现在请大家抬起高贵的头看看车的正前方,看到什么了?导游?对!我就是你们今天的导游,那么请大家务必记住我这张长得不算美,但总算对得起观众的脸(笑声),把我留在脑海中,旅途快乐又轻松。古语有云: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天我们同吃、同游、同乐还同“居”(驹),哎,怎么就同居了,有些游客问,古时候不就把车叫驹吗?难道我们还不是同居吗?只要你需要我,我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面前。
那么罗嗦完自己之后呢,隆重给大家介绍一位重要人物,一般呀重要人物出场都会有一种声音-----,好,谢谢大家的掌声,他就是我们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人见人爱、车见车载、男人见了喝醋、女人见了喝蜜的^^师傅(笑声),从后脑勺看就很像梁朝伟嘛,大家想不想看看师傅正面呀?想呀?——那是不可能滴,他站起来谁给我们开车呀?好了,我替_傅谢谢大家的掌声。好,那现在进入正题,欢迎大家来到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竟然来到了“客都”那就先跟你们介绍一下客家人的历史吧!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也就成为了客家文
化的代表区域。
而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西北与江西省毗邻,东北部与福建省接壤,西界本省河源市,南联揭阳潮汕。梅州市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地,故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470万,辖六县一市一区。分别是:梅县、丰顺、蕉岭、大埔、平远、五华六县,一市是兴宁市,一区是梅江区。梅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南汉置敬州始,至北宋改为梅州,清朝设直隶嘉应州。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1952年8月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建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改建为梅州市。现梅州城区是一历史文化名城,98年建城区26.6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5万。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总面积一点五八万平方公里。人口主要为汉族,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有“客乡”之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因此,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同时,梅州也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称誉。
称之为“文化之乡”是因为梅州的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迁”,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读书为上品的思想较为强烈,读书风气极盛。到了明清科甲鼎盛,蜚声海内外,清乾隆年间,嘉应州官王之正在署前树立“人文秀区”牌坊。八十年代,文教事业发展更快,设立嘉应大学、嘉应教育学院等大专院校三间。1990年在全市实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而“华侨之乡”是因为梅州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海外侨胞人数多、分布广、实力强,对故乡贡献极大,梅州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多万人;中国台湾客家同胞400万人中,多数是祖籍梅州人,仅蕉岭籍人就有近50万。他们一向热爱家乡,关心乡梓建设传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关心支持乡梓建设热情更加高涨,改革开放至今全市“三胞”捐赠金额达16多亿元,目前有三资企业1419家。
还有“足球之乡”是由于梅州足球运动,有近百年历史。1956年国家体委正式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的称号。1979年被列为全国16个足球运动重点地区之一。目前,梅州市和梅县各有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专业青年足球队和女子足球
队。全市有足球传统项目学校11间,大小足球场170多个,业余足球队20__多支。全市先后输送到省级以上的运动员200多名,其中国家队30多名。四十年代的亚洲球王李惠堂就是梅州市五华县人。
近年随着梅州社会各行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开发性农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梅州又有了“新三乡”之美称。分别是“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山歌之乡”。
金柚之乡:梅县是全国沙田柚最大生产基地。沙田柚又称“金柚”。全市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量20万吨。其中梅县种植25万亩,年产量18万吨,1995年3月被国家授予“金柚之乡”称号。
单丛茶之乡:全市种植的优良品种单丛茶16万亩,年总产量达6000吨,占广东省70%,在1997年全国茶叶博览会上被誉为“单丛茶之乡”。
山歌之乡:梅州素有“山歌之乡”之誉;1996年5月梅县被文化部正式授予“山歌艺术之乡”称号。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上承诗经十五国风,它常用比喻、起兴、双关、叠字和尾驳尾等手法。传统山歌丰富多彩,尤以情歌更美,有一百多种唱腔。旧时客家人每逢佳节喜庆习惯进行山歌活动,1983年起梅州定中秋节为山歌节,开展山歌打擂台等山歌表演活动,山歌剧演出活动则遍及海内外,山歌成了连结海内外客家人亲情的纽带,也是外地游客较为欣赏的一种民间艺术。
梅州名胜古迹很多,虽经历代沧桑湮没,今仍存或重新修复的有人境庐、千佛塔、灵光寺,这些古建筑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1965年大文豪郭沫若视察梅州时,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诗句。梅州名人辈出,清乾嘉间的岭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抗日志士、杰出诗人、教育家丘逢甲;著名的洋务运动家、军事家、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著名爱国侨领张弼士和现代亚洲球王李惠堂及叶剑英元帅都是梅州市人。梅州城区人口近30万,占地26.1平方公里,以梅江河为界分江北、江南,河上建有通往南北的六座大桥。其中最早的是1931年兴建的梅江桥,改革开放以来新建了东山、嘉应、梅州、剑英、宪梓等五座大桥,这五座大桥成为连接江北和江南的主要交通枢纽。
游览梅州,你可以瞻仰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参观中国五大民居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
精神,还可以游览新建成的“绿野明珠”雁南飞茶田和文化精品千佛塔寺,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干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
以上就是关于梅州的一个概括了,希望在这里能够为大家留下最温馨的一段回忆,让大家满载而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