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纪念园是全国l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 区和广东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叶剑英元帅故居和纪念馆原有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整合、 扩充、配套和完善而扩建的,占地面积482亩,总投资1.27亿元,分为人文秀区、纪念景区、旅 游休闲服务区和生态林区四个功能区。力争建成 集展现伟人风范、弘扬客家文化、推进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叶帅故居与纪念馆相连,是一座普通客家民间农含,泥土石灰混合结构,共有15间房子,其中4间为叶帅家所有。右侧第一间是厨房,第二间为叶帅父母亲的卧室,墙上悬挂着叶帅双亲的遗像,卧室里摆着古典风格的木床、木桌、木椅等,左侧后角两问分别是叶帅少年时代的卧室及书房。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叶剑英纪念园位于梅县雁洋镇虎形村,占地482亩,于20_年5月5日在原有叶剑英元帅故居和纪念馆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扩建与充实,现已扩展为四大功能区:人文景区、纪念景区、生态林区、旅游休闲服务区,并增建公园、广场、湖池、桥廊等新景物。新纪念馆依山而建,高三层,外观呈几何构造,气势恢弘,极具现代化气息,融美观和实用于一体,共分为四个展厅,除原有图片、铜像等实物展示外,新增场景再现、视频展示、油画作品等表现手法,便于人们参观和了解历史事件。
梅县雁南飞茶田景区坐落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梅县雁洋镇,是一个融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旅游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景区以客家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旅游文化为主题。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原生态的客家歌舞表演、品尝可口的客家美食,或是在精美的园林艺术和满园鲜花中,欣赏清雅的茶艺表演;你也可以尽情地呼吸充满负离子的清新空气,静心享受远离喧嚣的生活。此外,你还能品尝客家盐焗鸡、农家梅菜扣肉等传统客家菜。
景区主要有雁南飞神石、雁南飞大道、游客中心和茶情阁、茶艺表演、笑傲江湖瀑布、龙那山生态谷、仙茶阁、高级别墅区等景点及设施。
雁南飞神石是度假村的标志性建筑,上面刻有“雁南飞、茶中情”六个大字,“茶中情”表为内涵,与茶结缘,与茶会友,与茶传情。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的茶艺表演,茶艺功夫茶分为传统功夫茶和现代功夫茶两种,泡饮流程黄有18道工序,前12道由茶艺小姐表演冲泡流程,后6道主要品饮,在这表山绿水之间把盏闻香,细品甘露,可以亲身体会茶文化的内涵。
“笑傲江湖”瀑布,全长168米,高4.8米。瀑布下面的石碑上刻有各种名人格言,非常耐人寻味。龙那山生态谷有峰恋叠嶂的原始次生林区,一个天然大氧吧。
梅县雁南飞茶田景区坐落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梅县雁洋镇,是一个融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旅游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景区以客家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旅游文化为主题。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原生态的客家歌舞表演、品尝可口的客家美食,或是在精美的园林艺术和满园鲜花中,欣赏清雅的茶艺表演;你也可以尽情地呼吸充满负离子的清新空气,静心享受远离喧嚣的生活。此外,你还能品尝客家盐焗鸡、农家梅菜扣肉等传统客家菜。
景区主要有雁南飞神石、雁南飞大道、游客中心和茶情阁、茶艺表演、笑傲江湖瀑布、龙那山生态谷、仙茶阁、高级别墅区等景点及设施。
雁南飞神石是度假村的标志性建筑,上面刻有“雁南飞、茶中情”六个大字,“茶中情”表为内涵,与茶结缘,与茶会友,与茶传情。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的茶艺表演,茶艺功夫茶分为传统功夫茶和现代功夫茶两种,泡饮流程黄有18道工序,前12道由茶艺小姐表演冲泡流程,后6道主要品饮,在这表山绿水之间把盏闻香,细品甘露,可以亲身体会茶文化的内涵。
“笑傲江湖”瀑布,全长168米,高4.8米。瀑布下面的石碑上刻有各种名人格言,非常耐人寻味。龙那山生态谷有峰恋叠嶂的原始次生林区,一个天然大氧吧。
梅州围龙屋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汉族民居建筑,福建西南部及广西北部、广东传统客家住房样式。遍布于梅州(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蕉岭县、平远县共2区1市5县)全市8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其主要结构类型有:
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及二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主要包括:风水塘、禾坪、大门、斗门、伸手、正堂、花胎、龙厅、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100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