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并表示“着力选好贫困乡镇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不难看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因此,坚持抓队伍、树榜样、补短板,三力齐发,以高质量的党建推动脱贫攻坚。
抓队伍,激发脱贫引领力。“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是有一定必要的,因为人才是强党建必须的战略资源,是助脱贫最宝贵、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在脱贫攻坚这场硬战中,党员干部必须打头阵、当先锋,不脱贫、不收兵。一是打造“生力军”。及时将有足够力量抓党建、管脱贫的村干部充实到基层党务工作干部队伍;二是配强“帮扶人”。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要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为脱贫工作添砖加瓦;三是开设“微党课”。以“党政课堂、厚德课堂、司法课堂、廉政课堂”为主要内容的“四大课堂”,安排乡镇党务工作者系统学习,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整体能力。
树榜样,增强脱贫带动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党员当先锋、作示范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一要大力培养年轻党员。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每两年至少发展1名年轻党员,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二要认真开展组织生活。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都要常态化、制度化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肃认真地抓村党组织“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的落实,将其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基本功;三要有效落实结对帮扶制度。要组织党员联系贫困户,推动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每人至少结对帮扶1 户贫困户,真正让党员带动贫困户,盘活整改组织。
补短板,提高脱贫保障力。紧盯牢基层党建薄弱环节,为脱贫攻坚扫清障碍是重中之重。一是领导能力虚弱化。自村民自治深入人心以来,大家开始重视“自我”,而致使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受到挑战,导致党组织影响力有所下降;二是基层基础保障不足。村级组织建设投入匮乏,政策资金配套存在“撒胡椒面”现象,难于捆绑统筹使用,造成硬件建设滞后,如村部建设、党建配套设施、远程教育等较为落后;三是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薄弱。一些基层党组织只侧重于送钱送物、硬件建设,搞形式化、规模化,而忽视思想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能将其内化为党员干部内在的、自觉的精神追求,激发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路和积极性。
作为湖南省的贫困县和全国的移民后扶县,至20__年止,新化县共有21666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我县计划于2020__年底实现20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摘帽,至目前为止已脱贫51个村。我县早已把扶贫攻坚任务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强力推进,加压奋斗,争取早日达成脱贫攻坚目标,在参加县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部署的多次任务和行动后,现有心得体会如下:
1、用“心”扶贫。对基层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我们很多的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我见过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2、用“新”扶贫。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山场树园等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结对的贫困群众谈心,聊天,思考脱贫的对策和方式,同时为他们积极争取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等方式渡过难关,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用没用心和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我们帮扶工作者的自我价值。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他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
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越到关键时候越要响鼓重锤。不要搞“大跃进”“浮夸风”,不要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当前,正是脱贫攻坚“吃劲时候”“紧要关头”,广大党员干部要一鼓作气,真抓实干,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鼓作气战脱贫,要“精”字为先。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扶贫干部要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认真分析上下功夫,全面准确掌握每户贫困人口数量、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情况,因地制宜、因户而异,一户建立一本台账、一户制定一个脱贫计划、一户研究一套帮扶措施,“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精准帮扶,真正让贫困户去“穷根”,奔“富路”。
一鼓作气战脱贫,要“严”字当头。干部作风是脱贫攻坚提供重要保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干部作风,关乎脱贫攻坚成败,作风越硬效果越实。从一些地区和部门近期反映的情况看,有的地方仍在搞数字脱贫、突击脱贫甚至虚假脱贫;有的乡、村两两级压力不够、紧迫感不强,个别地区“上热下凉”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央决策部署在执行中走了样,既损害了干部形象,又损害了群众利益。党员干部既要有细的品质,又要有严的作风,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以作风建设推动脱贫攻坚,让作风的“虚火”降下来,坚决克服急躁症、漂浮症、虚假症,严防急功尽力、弄虚作假,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锤炼过硬工作作风,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一鼓作气战脱贫,要“实”字为重。扶贫工作要务实、脱贫过程要扎实、脱贫结果要真实。脱贫不停顿、扶贫不止步,实绩是最有力的扶贫助推器。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面子工程”,导致扶贫政策“失准”,严重影响了脱贫攻坚成效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广大党员干部要做群众脱贫的“主心骨”,全力开拓贫困群众致富“主阵地”,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牢笼中挣脱出来,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找准推进脱贫的“金钥匙”,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真做真为、善作善成,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