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写出来的。
教学难点:了解杨梅树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齐读
2、“我”的故乡在哪儿?简介江南,出示《忆江南》诵读
3、教师:作者不写江南的秀水、鱼虾、稻米,而选择了杨梅来写,究竟是杨梅的何种魅力让作者对它魂牵梦萦、念念不忘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识记情况
指生读词
练习:找“吮吸”一词的特点,说说同偏旁的字组成的词
找反义词:狭长平滑( )柔软( )
仿照“细雨如丝”写如类的词
2、开火车读课文
要求:听听是否读得正确,思考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从哪几方面来写杨梅的?
出示填空,交流板书:
枝条 形状 大小长刺
树 果颜色
叶子 味道
三、浏览课文
1、想想杨梅树的枝条、叶子,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各有什么特点?圈出关键词,并补充板书内容(四季常绿、狭长、圆、和桂圆一样大小、渐渐变软变平、淡红、深红、几乎变黑、又酸又甜、甜津津)
2、课文还介绍了杨梅的哪些特性?
挂果时间:端午节过后 性喜湿
3、展示填空内容:
故乡的杨梅枝条,叶子(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 )的,和一样大小,遍身( )的杨梅,这些刺会随杨梅的逐渐成熟而变,变。杨梅的颜色从变成( ),变成近乎的。没有熟透的杨梅( ),熟透了就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把这段文字跟全文比较,说说它们的区别。(课文写得生动、具体。)
四、细读课文
作者手中这支妙笔是如何生花的呢?让我们细细品味,慢慢体会。
1、指生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交流写法:拟人手法
哪些词体现出这种写法?(贪婪、吮吸、伸展、欢笑)
理解“贪婪”:不知满足
“吮吸”:出示婴儿吸食乳汁的图片,说说作者把杨梅树看作什么了?
它们伸展着------一片片------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在春雨的滋润下,杨梅树长势喜人,充满生命力,看着也让人欢喜,我们就来欢欢喜喜地读一读吧!齐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4自然段
这一株株杨梅树真可爱呀,杨梅果就更讨人喜欢了。全体女生读第四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把果的形状、大小、刺的变化写具体生动的呢?
“圆圆”用了叠词,更显可爱
大小与桂圆做比较,写得很准确
刺的变化作者是怎么感受到的呢?板书:看、摸、触
作者的刺的观察多么细致呀!
比较三个内容,哪个是作者着重写的?出示有关小刺的资料
3、学习第5自然段
师:诶呀,杨梅已经放进嘴里了,舌尖都触到那细腻柔软的小刺了,想尝一口吗?现在还不到时候,耐下性子来看看杨梅果的颜色吧!
默读第5自然段,给句子标序号
出示第一句,这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写得有条理)
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用三角记号标出
2、3两句也很有条理,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从外到内的顺序)
师:别看熟透的杨梅外面几乎是黑的,里面的肉和汁可都是红的呢。
4、学习第六自然段
作者把我们吊足了胃口,直到最后才写杨梅的味道,这是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自己尽情读一读吧!
杨梅没有熟透时------熟透了就------
“津”字有三点水,“甜津津”的意思是水分多,汁水甜,很好吃。
你们吃过什么东西也是“甜津津”的?
那么这是“酸中带甜”还是“甜中带酸”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作者采用举例子的写法,用因为我小时候贪吃,牙齿被酸倒的例子加以证明。
指生读第六自然段,根据学生读书的程度给予杨梅吃
五、归纳写法
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生动具体,亲切感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对杨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板书:按顺序抓特点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而且观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了杨梅的静止状态,而且留心了杨梅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看,用手摸,而且放到嘴里品尝了。因此,同学们以后一定要注意留心观察,学习作者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
六、回归整体
1、齐读课题,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2、齐读全文
3、以诗作结
杨梅诗
宋平可正
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胜河溯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
七、练笔
提出练笔要求:写一种家乡的水果,按一定顺序把特点写清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