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三碗不过冈”,武松却喝了18碗,他有没有过冈呢?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部分。(课前板书:景阳冈生齐读)。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5-7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武松怎样的性格特点。
课件出示: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无所畏惧、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
(2)武松看到树干上写的字为什么认为是店家的诡计?(他不相信店家说的话。)
(3)武松看到山神庙的榜文,明白了什么?(真的有虎)
(4)课文是怎样写时间变化的,为什么要写时间的变化?
课件出示:
这时天快晚了,一轮红日慢慢地落下山去。
回头一看,红日渐渐地坠下去了。
这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天容易黑。
(这样写说明这时候天已经黑了。)
3.齐声读第二段,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第三部分。
1.指名读课文(8-11自然段)。
2.思考讨论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2)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
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③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四、阅读第四部分。
1.快速浏览描写武松下冈的语句。
2.画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
3.武松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他是怎么做的?
(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来。)
五、总结全文。
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请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体会,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3.对于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景阳冈
老虎:扑掀剪(凶猛)
武松:闪闪闪(机智、勇敢)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给每个小故事列小标题: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学习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感受武松形象。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学习本部分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武松打虎的动作,在旁边写感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闪”“揪”“按”等动词。再通过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然后想象武松打虎的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武松的豪放、倔强、勇敢、机敏的英雄形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