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

来源:步旅网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监”、“侄”、“郎”,会认“痰”字。读准并理解“穿梭”、“一声不倒一声”、“诸亲六眷”、“挑掉”、“两茎灯草”、“登时”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吝啬”的性格特点。4.初步领悟作者通过动作、神态这一细节塑造人物的方法。5.启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1.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2.初步领悟细节描写的方法。【教、学方法】抓住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进行品味,还原空白,丰满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预设】一、导入1.示题,读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接触一位很有钱的病人,病到什么程度了呢?齐读课题。生齐读:临死前的严监(jiān)生。师:他的名字叫严致和,(手指“监生”二字)“监生”是古时候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所以读“jiàn”。再来齐读课题。众生齐读:临死前的严监(jiàn)生。转:这篇文章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一篇明清时期的白话文,与我们现在说的话不大一样,想要读好,有难度,你们有信心吗?(有!)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1.一读,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师:大家要注意把有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当你能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时,再停下来,给我一个自信的眼神。学生自由读书。师:看着自信的你们,我想这些词语一定难不住大家。课件出示:诸亲六眷、侄子、穿梭、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两茎灯草、挑掉、登时师:认真看两个红色的字。师:闭上眼睛书空一下。生闭眼书空。师:再看一看,写对了吗?师: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认为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比如读音或意思)如果无学生回应:师:“诸亲六眷”什么意思?(指许多亲戚。)“穿梭”呢?(文中指五个侄子来来回回地跑着弄药。)“两茎灯草”呢?(两根灯芯儿。)相当于现在蜡烛中的棉线。师:其中加点的两个字是多音字,你会读准吗?生:一声不倒(dǎo)一声 若学生误读:一声不倒(dào)一声。

  师:在文中指一声连着一声,应该读dǎo。     生:挑(tiāo)掉师:做一个“挑(tiāo)”的动作,再做一个“挑(tiǎo)”的动作。生做动作。师:是这样挑灯芯儿吗?(师做一个夸张的动作)生:不是!师:应该怎样挑?生:用细长的东西拨。转:生字词大家掌握得真扎实,课文呢?能不能读出明清时期,离我们远一点儿的感觉呢?生齐读全文。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件出示:严监生临死前总(        ),还(         ),接着,(                   ),最后(                               )。转:临死前的严监生(指课题),病一定很重。三、细读文本 感悟形象1.师:哪些词语能让我们看到严监生病得很重了?停顿片刻……(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师:请你来说说。生1:“到了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师:你给大家讲讲,病怎么就重了呢?生1:都已经无药可下、无药可救了。生2:“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一个“都”字说明他们的家人都一个不少地来看他最后一面,可见病很重。师:是啊!生3:“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他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师:病可真重!生4:“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挤”字让我感到人很多,几乎都密不透风了。师:嗯,病可真重!生5:“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总”字让我感到严监生正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拿”字让我感到自己的手还要用力拿,而不是轻而易举地伸,可见他连伸手的力气都已经没有了!师:真是病入膏肓啊!你们不但找到了句子,还抓住了关键词句,去理解句子背后的意思,真会读书啊!2.填表师:临死前的人一般都有后事交待。他有吗?生:有!师:他说出来了吗?生:没有。师:为什么没有说出来?生:因为他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师:这可该怎么办啊?生:他只能做出动作让大家来猜。师:什么动作?——两根手指。(板书:两根手指)师:都谁来猜了?怎么猜的?请大家拿出表格,找出相关语句,填在表格里。生边默读边完成表格。师收上来几份看一下:基本上都是这个意思——课件出示表格  诸亲六眷 猜的是什么 严监生的反应 大侄子 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 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 把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 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眼闭着摇头,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 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3.梳理表格师:先来看看都谁猜了?有四个人(师手指表格)生: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师:大侄子猜的是什么?——两个亲人不曾见面。师:实际上指的是挂念亲人。师:二侄子猜的是——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师:实际上指的是财产怎样分配。师:奶妈猜的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师:实际上指的还是挂念亲人。师:赵氏猜的是——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师:实际上指的是浪费了他的银子。师:谁猜对了?——赵氏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师:噢,你是从严监生的反应看出来的。好,我们再来读一读,一起再现当时的情境好吗?(好!)你们读诸亲六眷猜的内容,我来读严监生的反应。(师边读边表演出夸张的动作。)师生表演读。4.感悟人物形象师:老师刚才读的时候有同学笑了,你们为什么笑?生:你的样子很滑稽……他都病成那样了,还这么搞笑。师:他的内心怎样想,才会做出如此强烈的反应?生1:我的侄子哟,你怎么就不明白你二叔的心思呢?到现在竟然还惦记着二叔的银子,气死我了!生:你看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燃着呢,该费了多少油啊!这哪里燃的是油啊,分明燃的都是银子啊!这样白白地糟蹋钱财,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哟!生2:财产?要是真有两笔银子,我早处理好了。唉,孰人了解我?那两茎灯草……师:他此时的动作与什么比较矛盾。生3:与他的病很重相矛盾,他都快死了还会做出这样的反应,真是不可思议!师:是啊!病都那么重了,怎么还会反应如此强烈啊!来,看一看二侄子说的是什么啊?——银子。师:一听到别人惦记他的银子,就急得不得了,就好像是什么赋予了他魔力一样,让他一下子充满了活力,竟反应那么强烈!是什么给他注入了魔力呢?——银子!师:又是什么让他安心地撒手西去呢?——银子师:让他着了魔的是银子,让他撒手西去的还是银子!看来临死前的严监生心中除了银子,还是银子!师:让我们来看一看他念念不忘的银子——两茎灯草吧!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你们看出对比了吗?生:看出来了,满屋子的人,只有一盏灯,而且灯光还是那么的微弱。师:就是这样微弱的光,他还要去掉一半。难道他家真的穷到揭不开锅了吗?课件出示: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丫鬟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有人估计,严监生的银子加起来,一个挨一个地摆,能绕着他家那诺大的后山摆上万圈。在当时,五十两银子就够平常人家用一年。课件再次回到插图。师:看,这一点微弱的光在我们常人的心中并不算什么!(板书:不算什么)可是在严监生的心中却是那么重要。(板书:重要)他的眼中除了银子还是银子,唯独没有亲人,没有即将成为寡妇的赵氏,也没有他年幼的孩子,只有这两茎灯草,这两茎灯草就是他的命啊!这可真是一个(      )的严监生。生:节俭。师:这可不叫节俭,这是节俭到棺材里了。生:爱财如命。生:抠门儿。师:简直就是抠门儿到家了。还有一个词更能表达严监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吝啬。(板书:吝啬)他那么有钱!有这么多人来看他最后一面,这么大屋子,就这么一点儿微弱的灯光,他都显亮,都显得多余,他还要减掉一半儿,这就是吝啬!四、领悟表达方法师:闭上眼睛。师自语:临死前的严监生。师:你看到什么了?生:……生:他的一个动作——伸着两个手指。师:你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细节啊!这些细节都在你的眼前浮动着,这就是细节描写。(板书:细节描写)一说到临死前的严监生,你们就想到了“两个手指”,作家——吴敬梓的细节描写真是传神啊!课件出示:吴敬梓以       的创作手法在古典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生:细节描写师:从这些细节看到了他的内心,看到了他爱财如命,看到了他吝啬至极!作家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他的这一吝啬形象刻画得真是入木三分啊!师:再读一读课文中的背景介绍,作家还用了什么手法?讽刺的手法。(板书:讽刺)吴敬梓把这些不算什么却当作很重要的东西作为了讽刺的对象。五、迁移阅读严监生一生把银子看得比命都重要,他撒手西去之后,这万贯家财能带走吗?(带不走)他的家人能享用吗?都落到哪儿了呢?那就看一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吧!附 板书设计临死前的严监生两个手指   两茎灯草那么重要    不算什么吝啬细节描写 讽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