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8、雷雨
教材简析: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孩子观察这一自然现象,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通过想象和朗读去感受雷雨的情景。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雨的资料。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雨的文章——雷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雷雨,也叫雷阵雨,多发生于夏天,它来得急,去得快,那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场雷雨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这场雷雨吧!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再想一想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学生读文)
2、看小黑板,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词语宝宝吧!(学生读词)
蜘蛛 蝉 黑沉沉
压下来 垂下来 乱摆
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 越下越大
彩虹 渐渐 清新
3、识记生字。
4、指名轮读课文,并相机正音。
5、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这场雨的?也就是写了这场雨的哪几个场景?
全班交流。(雨前—-雨中—雨后)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8课雷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谁来跟词语宝宝打个招乎?(指名四人读词)
蜘蛛 蝉 黑沉沉
压下来 垂下来 乱摆
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 越下越大
彩虹 渐渐 清新
(读着不同的词语,脑子里一定会出现不同的画面,不同的画面可以用不同的声音去读,让我们再读读看,看谁读得最有滋味。)
再指名多人读。
2、同学们,学课文也要学会联想,把文章变成一幅幅的图画,这样才能把文章学活了。就像一场雷雨,它有好几个场景,你还记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场雨的吗?(雨前、雨中、雨后)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雷雨前
1、让我们跟随作者先走进雷雨前看看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2、3自然段,看看雷雨前的景象与平时(也就是没有雷雨时)有什么不一样?把相关句子做上记号。
2、学生交流: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了雨的使者,你来读读,其它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看看你有怎样的感受?
师重点指导“压”:作者在这儿面对满天的乌云,他用了一个压字,你知道什么是压吗?谁来做做压的动作?(指名,哦,我发现了你很用力地往下按,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压,现在我们书中说的是黑沉沉的乌云布满天空中向着大地,向着我们一步步地逼近,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如果学生没读好,看,同学们,满天的乌云,布满了整个天空,天色暗下来了,越来越暗,越来越暗,再读)
“一动不动和也不叫”说明了当时一丝风也没有,很闷。
(2)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师: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了这阵风怎么样?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这阵风很大呢?
同学们见过小树乱摆的样子吗?好,现在你们是一棵棵小树,准备好:微风来了,……
狂风来了……微风吹……狂风吹……
停,孩子们,这就是乱摆,这就是一阵大风下的小树,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读)
嗯,老师觉得这风还不够急,小树都还没乱摆起来呢,再读。
从你们急促的声音,我感觉到一场大风吹来了,这可吓坏了小蜘蛛(读)
你知道蜘蛛是怎样从网上下来的吗?(吐一根丝从网上挂下来。)那老师给它换一个说法:你觉得怎么样?
比较: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只蜘蛛从网上掉下来,逃走了。
小结:小作者的一个垂字用得多妙啊!让我们看到蜘蛛以它自己最快的速度从网上下来逃走,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读)
(3)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雷雨前最让人害怕的就是电闪雷鸣,更何况这时候闪电……雷声……
3、总结: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里,天气的变化实在太快,瞧!天空中先是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忽然间狂风大作,紧接着电闪雷鸣,这个变化过程,就是我们课文中的1-3自然段,请大家闭上眼睛再一起来感受一下雷雨前的变化吧!师范读(带上哗哗哗读),生感受。
(二)学习雷雨中
1、听,什么声音?雨下起来了,知道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吗?
2、生1:这是一场大雨(你呢?你呢)
3、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觉得这是一场很大的雨,从哪儿可以看出雨大呢?自读课文4-6自然段,把相关句子做上记号,并练习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雨下得很大。
4、自由读。
5、指名读。咱们按顺序交流,你找到是哪个句子感受到雨大了?让老师来听听,你体会到的雨有多大?
(1)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老师注意到这有三个雨声,你再读给大家听听看,雨下得真大!
你会怎么读这三个字呢?师评:(……)雨下得真急!
再指名读。你呢?师评:(……)这雨下得又急又猛!
看来,每位同学心中都有不一样的雨声,但不管你用什么速度去读,我们都必须能告诉大家,这一场大雨下起来了。来,我们换个顺序,老师读后半句,同学们来来读雨声,(雨下起来了,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了,)
(2)是的,雨越下越大了,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同学们,我们躲在房子里,往窗外望去,树…………房子…………小山…………路上的行人车辆…………一切的景物…………
让我们用朗读来告诉大家(齐读)
好大的雨呀,下起来了!(两段连读)
(3)过渡:渐渐的,渐渐的,(……)
指名多人读。
(三)学习雷雨后
雨停了,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默读课文7、8自然段,一边读还要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看谁在雨后部分的收获最多?
1、生默读。
2、学生交流:
(1)空气,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什么感觉?
(2)彩虹,像什么呢?相机体会挂。
(3)蝉叫了,你听,它在叫什么?在说什么?
(4)蜘蛛,坐在网上干什么呢?相机体会坐。
(5)青蛙,又会叫什么呢?
3、感觉雨后的景象怎么样?好美!让我们一起把这美丽的景色介绍给大家听吧!(齐读)
4、雨过天晴,蓝天白云彩虹美,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鸟在枝头唱歌了,雨后的景色真美呀!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看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什么样的画面了?那一定是你心中觉得最美的景色!
5、 睁开眼睛,你也来当回小作者,写一写雨后的景色吧!
6、小练笔。
出示:雨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
雷雨是夏天常有的自然现象,作者通过他细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只有雨后的景色美,早晨、傍晚的景色也很迷人,一场雪、一场春雨都很有韵味,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奇妙之处,而把这些观察到的写下来,你就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雨前: 乌云 闪电 大风
雨中: 看不清
雨后: 天晴 美
(二)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一课三议”活动,由我和同年级的覃老师同上一节课。经过商量,我们选定了《雷雨》这篇课文,文章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学习本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在读书时能边读边想象。
选好课文后,我进行了反复认真的朗读,并与覃老师进行了商讨,初步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然后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词。在第二课时的学习时引导学生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深入学习,通过挖掘句中的重点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画面,了解每一阶段时的特点,然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画面。通过课堂教学后,有这样一些感受:
1、朗读应该是个性化的,因此从第一个环节检查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开始,我就告诉学生每个词所讲述的就是一幅画面,要把词读出自己的味道。在后来课文的学习中,我也特别注重学生朗读的训练。通过让学生读,师适当的范读,学生参与评,老师再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整个教学中,学生朗读展示的欲望较强,朗读参与面广,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本篇课文的学习要注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明显感觉到学生停留在语言文字表面,没有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在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中的“垂”用的巧妙之处时,因为自己对蜘蛛的特点了解得不够,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只体会到速度之快,而没有让学生弄明白“垂”说明了蜘蛛的特点是跟随着自己吐的丝行动的,是顺着自己的丝快速的滑下来等诸多问题。
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在“一课三议”的教研活动中也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我豁然开朗,课上至所以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有这样的一些原因:学习写景的文章情境的创设很重要,如果在教学中能配上雷雨时的录相片段或关于雷雨时的声音,就能很快地带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再学习课文,学生的感受一定会更深刻;教师对教材钻研得不够,对于文中所介绍到的蜘蛛没能引起重视,忽略了蜘蛛本身的特点,导致在引导学生感悟“垂”这个动词时不够深入。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使我再次感受到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的道理,要上好一节课,课前一定要做到深钻教材,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三)评课记录
范小燕老师:
情境未创设起来,可通过课件中的图片或声音一些辅导性手段来给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引导学生想象得不够。在引导学生体会雨大时可用画的形式帮助理解。
李玉萍老师:
“垂”的理解可用学生常玩儿的跳跳球来演示。
邓玉华老师:
“垂”和“坐”可结合到一起来学习。朗读的指导上可适当点明。
王节玉、赵建国老师:
防雷的资料无需介绍。
朱秀萍、肖会玲老师:
关于资料的介绍可选重点,简单介绍一二句即可。
张志刚老师:
过渡语可再修饰一下更加自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