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词造句】
[隐居] 藏在某个地方住下来,不显露姓名。
[巍峨]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例:穿过茂密的树林,巍峨的高山耸立于眼前。
[深渊] 渊:深水、潭。深渊指很深的水。例:爬天都峰要小心,不然会掉进万丈深渊。
[陡峭] 坡度很大,几乎垂直。
[头昏目眩] 本文是指人由高处向下看时头晕眼花的一种感觉。例:站在山顶向下张望,真叫人头昏目眩。
[黎明] 天快要亮或刚亮的那一会儿。例:王大爷黎明即起,清扫院落。
[耀眼] 光线强烈、使人眼花。
[毅然] 毫不犹豫地。例: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
[野游] 到野外游玩。
[望而生畏] 畏:害怕。望而生畏是看见就害怕的意思,即非常害怕。
[征服] 用武力使别人屈服,本文指列宁越过了小路,战胜了“害怕”。例:巍峨的山峰终于被我们征服了。
【近义词】
隐居(隐匿) 深渊(深潭)
躲避(躲藏、逃避) 巍峨(巍然)
陡峭(陡直、峻峭) 陪伴(陪同)
征服(制服) 黎明(清晨)
头昏目眩(头昏眼花) 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反义词】
巍峨(低矮)陡峭(平坦)
毅然(犹豫)躲避(出面)
【词义辨析】
[征服克服]
都是动词,都有制服的意思。区别:
①搭配对象不同。“征服”的施动者不限于人,它的宾语可以是人、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其他事物,如“地球”、“沙漠”等;“克服”的施动者必定是人,它的宾语往往是抽象名词,如“困难”、“缺点”等,不能用于人或国家。
②意义不完全相同。“征服”本义是动用武力使屈服,引伸为制伏一定的对象;“克服”指战胜或制伏某种不利的对象,不含“动用武力”的意思。
近、反义词
近:刹那——瞬间 闪烁——闪耀
深渊——深潭 毅然决然——毫不犹豫
反:毅然——犹豫 狭窄——宽阔
慌忙——从容 不慌不忙——惊慌失措
巧析词语
隐居(y!n j&):住在偏僻的地方,不让别人知道。
隐:隐藏不露。
巍峨(w5i 6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课文中指山高大。
深渊(sh5n yu1n):深谷。渊:深水,深水潭。
峭壁(qi4o b@):陡直的山崖。
头昏目眩(t$u h&n m) xu4n):头脑迷糊,眼睛发花。课文里是指人由高处向下看时的一种头晕眼花感觉。
目眩:眼花。
蔚蓝(w8i l2n):像晴朗的天空那样的颜色。
耀眼(y4o y3n):光线强烈,使人眼花。
闪烁(sh3n shu^):光亮忽明忽暗,动摇不定。
毅然(y@ r2n):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难句讲解】
1.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小心地,一步一步地接近终点。
列宁不怕困难,但并不等于不重视困难。他在克服困难的同时又保持着认真而谨慎的态度。
2.“很愿意解释一下,但是必须在走过那条小路之后才行。”
这句话是列宁和巴果茨基在往回走的路上的一句对话。列宁为什么下山时“打算还走那条小路”?而现在又不愿意解释,主要是因为列宁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战胜困难,表明对困难的态度。
【佳句赏析】
“我所以还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是列宁在再次走进临近深渊的小路之后,告诉巴果茨基走“小路”的原因。第一句说明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宁也“害怕它”,他是正视困难的。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害怕”的态度,不能让“害怕征服自己”,应当征服“害怕”。第三句表明革命者应具有的态度。课文放在最后来写,既说明了列宁敢于面对困难,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同时,又点明了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拨难句
1.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这两句话是讲列宁走危险小路时的情形。“站立了几秒钟”,说明他很快就克服了惧怕的心理。“不慌不忙”,说明他很沉着,很有信心。两句话既突出了小路之险,又表现了列宁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困难,克服了“害怕”的心理,走过了危险的小路。
2.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压倒自已,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前一句话是讲革命者对待困难的态度:要正视现实,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迎难而上。后一句话是讲由登山这件事产生的联想: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这段话意味深长,它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给人以启示。
【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记叙了列宁同志在十月革命前,为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而隐居在普罗宁时,为了争取时间,更是为了锻炼意志,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的危险小路的故事。
【章法结构】
【分段段意】
本课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9小节):写列宁在普罗宁时,一天早晨登山看日出,主动提出走*近深渊的小路。
第二段(第10—16小节):写列宁不畏艰险,以顽强的毅力走过险路。
第三段(第17小节):写列宁从险路登上山顶看到日出时的情景。
第四段(第18—27小节):写列宁看完日出后往回走,仍然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说出走危险的小路的原因。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列宁同志登山看日出,来回两次主动走悬崖上危险小路的故事的描述,集中表现了列宁同志临危不惧,勇于经受锻炼的高贵品质。
【写作特点】
一、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从列宁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通的事情入手,展示了他伟大的精神风貌。
二、善于从不同角度描写小路之险。课文中的“紧紧贴着”说明小路的“窄”;“扭向一边去看”表现深渊之“深”;“慢慢移动”表明登山时的“艰难”; “轻轻舒了一口气”表达了心里的“紧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来反映小路之险,从而更有力地烘托出列宁锻炼自己意志的非凡勇气。
精释课题
登山指爬山。本文是写列宁和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时,沿着*近深渊的小路登山的故事。
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列宁为了躲避沙皇政府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写列宁和巴果茨基为了登山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写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然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代了他要走那条险路的原因。
归纳中心
课文记叙了列宁登山看日出对不畏艰险,决然走过*近深渊狭窄小道的事,表现了列宁时时处处自觉锻炼自己革命意志的高尚品质。
提示写法
1.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充分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表现出人物的高尚品质。
2.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出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人物小引
列宁,出生于1870年4月22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带领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夺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苏维埃政府。著作汇编成《列宁全集》,共四十五卷。于1924年1月21日与世长辞。
● 重点生字
渊:(淵)yuān
深水,潭:渊水。渊谷。渊林。渊薮(“渊”,鱼所聚处;“薮”,水边草地,兽所聚处;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深渊。临渊羡鱼(喻只作空想,不作实际工作)。深:渊博。渊源。渊浩。渊玄。渊邈。渊儒。渊识(精深的见识)。姓。
笔画数:11;部首:氵
造句:不要掉进空想的深渊。
蔚:wèi
茂盛,荟聚,盛大:蔚然成风。蔚为大观。蔚蓝(晴朗天空的颜色)。文采华丽:云蒸霞蔚。
笔画数:14;部首:艹;
造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
● 重点词语
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
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
搜捕:搜索,巡捕。
● 学习目标
1、理解“头晕目眩、望而生畏”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难,勇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小路危险的句子和表现列宁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4、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 课文重点
《登山》一文,采用多种手法烘托列宁坚强的意志和品质。
描写环境烘托精神。“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山路又窄又险,然而为了赶上看日出,列宁决定走这条近的险路。特定的环境烘托了列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巧用对比衬托品格。首先,巴果茨基几次走过这条小路。此次,他“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看深渊……”可见他仍然提心吊胆。而列宁面对深渊,“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头晕目眩之时“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险路。对比突出了列宁临危不惧从容镇定的品格。
其次,返回时,列宁仍旧走险路,而且先走。他在最险处没有停,毅然决然地走过去。这说明列宁比第一次走险路更从容,意志更坚定了。此外,巴果茨基两次劝阻列宁不要走险路,中途让列宁往回走等语言描写也反衬了列宁意志的坚定。
人物语言画龙点睛。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列宁的话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