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无效劳动合同,保护自身权益?无效劳动合同指不符合法律条件的合同,无法保障双方权益。原因包括:合同主体不合格、合同内容违法、意思表示不真实、合同形式不合法。为有效维护权益,需在签订合同时协商权利义务,并具备识别表面利益的能力,洞察合同背后的真实含义。
法律分析
当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归于无效时,便以为着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的某些约定的权益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保障。不管是对任何一方来讲都将是不利的后果。如何在签订合同之初就能一眼看出哪些属于无效的劳动合同,需要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轻易的被用人单位蒙蔽。
无效劳动合同是指不符合法定生效条件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引起无效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
1、合同主体不合格。如受雇一方提供了假的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聘用单位不具备招聘资格等。
2、合同内容不合法,即劳动合同有悖法律、法规及善良风俗,或是损害了国家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如约定制造冰毒、假钞等。内容不合法的劳动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3、意思表示不真实。劳动合同是双方合意的产物,应该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违背一方的真实意愿,因而是无效的。
4、合同形式不合法。这是指劳动合同没有采取书面形式、当事人也未实际履行主要义务,或者依法或应当事人要求应当鉴证的劳动合同没有鉴证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使合同形式上合法化后,就可以认定合同有效。
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仅是在签订合同之初就协商好彼此的权利义务,同时还要具有一种不被表面利益诱惑的本领。透过表面看本质,才能读懂文字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结语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确保合同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无效劳动合同将导致双方权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对任何一方都不利。要避免成为被动的一方,需要具备辨别无效劳动合同的能力。无效劳动合同是指不符合法定生效条件的合同,其部分无效但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无效劳动合同的原因包括合同主体不合格、合同内容不合法、意思表示不真实和合同形式不合法。为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除了协商明确权利义务外,还需具备识别表面与本质的能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七条 【劳动关系的建立】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六条 【订立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劳动合同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被确认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十五条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