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呼吸机;报警知识;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184-02
呼吸机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急救复苏和手术麻醉等领域,呼吸机治疗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人员在应用呼吸机治疗的过程中,呼吸机报警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1],参数的正确设定,报警原因的准确识别和及时处理是呼吸机治疗性的保障。本文就护理人员对呼吸机报警、参数设置等掌握情况进行调查,为针对性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本院21个临床科室的326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采取自设问卷,问卷经查阅相关文献及有关专家审阅修改,内容包括护士的一般资料,呼吸机报警及处理的相关知识、呼吸机参数设置及调节、培训方式等。对呼吸机报警相关知识及参数设置回答正确的记为正确,未回答或答错者记为错误,本研究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6份,收回301份,有效率为92.33%。
1.2.2 统计学方法:原始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301名护理人员中副主任护师20人,主管护师52人,护师84人,护士 145人,其中本科46人,大专213人,中专41人,年龄(32.6±11.7)岁,接触过呼吸机人数284人,接触呼吸机时间(7.5±5.2)年,工作年限(12.2±9.3)年,常用呼吸机科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老年科、急诊科、胸外科、呼吸科、监护室)142人(占47.18%),普通科室159人(占52.82%)。
2.2 常用呼吸机科室与普通科室护理人员呼吸机报警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2.3 常用呼吸机科室与普通科室呼吸机参数设置与调节正确率比较:见表2。
2.4 护士对呼吸机相关知识培训的需求:74%的护理人员接受过科内组织的呼吸机相关知识培训,96.01%的护理人员要求护理部统一制订呼吸机培训计划进行系统培训。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对呼吸机报警原因的知识掌握欠缺: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常见的困难是呼吸机出现报警找不到原因。本调查结果显示:呼吸机回路积水引起分钟呼气量高限报警的回答正确率最低,仅16.28%;当病人自主呼吸加快出现呼吸频率高限报警和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气囊漏气或注气不足出现气道压力低限报警和分钟通气量低限报警,呼吸机回路漏气或脱开引起气道压力低限报警和分钟通气量低限报警的回答正确率均较低,分别为28.90%、29.24%、29.90%;气道分泌物增多和支气管痉挛出现的气道压力高限报警的回答正确率为52.16%和42.86%。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不常用呼吸机的科室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常出现报警上下限设置不正确,导致呼吸机报警,护理人员找不到报警原因。
3.2 护理人员对呼吸机参数缺乏必要的了解:本组调查显示:参数调节掌握程度低于参数的正常值设定,这与临床上呼吸机参数由医师调节,而护士只观察呼吸机参数变化有关。45.85%的护理人员知晓潮气量的设置范围,21.93%的护理人员会根据肺功能状况调节潮气量;45.57%的护理人员选择肺功能正常患者吸气时间为0.8~1.2s,吸呼比为1∶1.5~2,19.93%的护理人员知晓吸气时间调节应考虑患者基础疾病、肺功能状态及吸呼时间对自主呼吸的影响;44.85%的护理人员选择氧浓度设置范围是30%~60%,37.54%的护理人员能根据病情、呼吸衰竭类型,PaO2调节氧浓度。以上参数是临床使用呼吸机一直需要重点观察的指标[2],护理人员掌握了每一项观察指标和相应的理论知识,就能主动将病人病情与参数变化相结合,及时向医师提供信息,能增加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有利于呼吸机治疗的安全有效。
3.3 常用呼吸机科室的护理人员对呼吸机报警知识及参数设置调节回答正确率明显高于普通科室,P
3.4 护理人员对呼吸机报警及参数设置与调节知识缺乏的原因:可能与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不知晓呼吸系统的病理生理,未掌握呼吸机参数设置的理论依据,遇到报警时,不能从理论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有些护理人员未掌握呼吸机性能、操作程序、主机屏幕菜单中的英文词汇,操作过程中出现管道连接错误、压力传感器接错、报警上下限设置错误等。有些护理人员认为呼吸机参数设置调节是医师的事,缺乏学习兴趣,遇到报警时,不愿意分析原因,而是直接报告医师处理。
3.5 系统规范的呼吸机相关知识培训十分必要:如今,除CCU、ICU及呼吸科使用呼吸机外,普通科室使用呼吸机的频率越来越高,调查显示有96.01%的护理人员要求进行呼吸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建议护理管理部门将呼吸机相关知识作为岗前培训和5年内护士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包括呼吸机参数的设置与调节、常见报警原因分析及应急处理、呼吸机上机操作。让护理人员系统全面掌握呼吸机相关知识,保证呼吸机治疗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康杰,夏文俊,王志稳等.临床护理人员呼吸机报警知识掌握情况及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06,20(3):679-680
【关键词】
护士;静脉输液;风险意识;培训需求;管理对策
静脉输液技术的运用自1832年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因其方法直接、见效快而成为当今临床最常用的技术操作。2003年,对我国156所医院静脉输液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住院患者的平均输液率达73.35%[1];也有资料显示,80%以上的护士的75%以上的工作时间是用在静脉治疗上[2]。由于静脉输液治疗是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注入血液循环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故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静脉输液护士在工作内容、手段、方式、范围等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静脉输液实践的风险性也在增加[3]。为了更好地加强对临床护士在静脉输液操作中的安全管理,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我院静脉输液小组对临床护士进行了风险意识程度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广东珠海某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护士,纳入标准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以上,已取得护士资格证书。
1.2 调查工具
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参照《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4]相关内容,自行拟定“静脉输液风险意识和培训需求调查表”,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学历、职称、所在科室),静脉输液风险程度、对静脉输液治疗技术的掌握程度、对这门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需求等多个项目。
1.3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95份,回收93份,回收率为97.89%,回收的93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将原始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中,职称为护士的有55人,占59.14%;护师28人,占30.11%;主管护师10人,占10.75%。学历为本科的有11人,占11.83%;大专69人,占74.19%;中专13人,占13.98%。外科护士38人,占40.86%;内科护士55人,占59.14%。
2.2 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治疗风险程度及知识培训需求情况
2.2.1 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静脉输液风险程度(表1)。
风险程度从低至高分别是“有风险”、“风险较大”、“风险大”、“风险很大”。表1显示,在“有风险”的程度上,中专学历和护士职称的护理人员占的比例较多,分别为53.85%和45.46%,属于风险意识较低的一级;在“风险较大”的程度上,本科学历和主管护师职称的护理人员占的比例较多,风险意识属较高的一级。而在“风险大”和“风险很大”的程度上,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的差异性并不明显。
2.2.2 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培训的需求调查(表2)。
表2显示,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在培训的“需要”程度上均占60%以上,有接受培训的欲望;在“很需要”和“可能需要”的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静脉输液风险意识程度
本调查结果显示,职称低、学历低的护理人员在“有风险”的程度上占的比例较大,属风险意识最低的一级,而大专、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在“风险大”的程度上占的比例较大,属风险意识较强的一级,这可能与个人接受专业教育的程度和资历有关。中专学历的护理人员对相关知识学习的深度、广度较大专、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差,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进展的能力也不如大专和本科人员,致使专业知识肤浅,对这项技术的危险性预见不足,最终导致风险意识不强;而资历较短的护士,临床经验不足,看不到潜在的安全隐患,意识不到可能发生的问题,简单的地认为静脉输液技术只是护士需要掌握的基础护理项目之一,没有什么复杂之处,还没有意识到这门专业技术在近年来已迅猛发展,新材料、新方法、新用具、新设备层出不穷,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等,也是导致这部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的原因。
3.2 相关知识培训需求程度
表2显示,临床护士无论何种学历和资历,超过60%以上人员均表示在这门专业技
术领域里“需要”接受更多的再教育,意识到凭借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为临床患者服务是不足够的,要求对相关知识,如药品知识、输液用具、如何选择输液材料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培训。
4 管理对策及小结
鉴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程度的不同,在开展相关知识培训时,应兼顾学历与资历;对低学历、低资历的人员需结合这项专业技术的发展历史、新进展,加强基础知识、法律知识的培训,结合临床带教和督导,不断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职业保护意识,确保患者的安全与自身的保护;对大专、本科及护师以上人员,应加强对急救知识、药理知识、新设备、新用具、新方法的培训,从不同角度帮助护士掌握更深、更全面的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地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156家医院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0):916-917.
[2]唐蕾,郭锡华,陈均茂,等.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践静脉用药集中混合调配的探索.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5(7):397.
[3]钟华荪.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3.
【关键词】胰岛素;注射;专科护士
糖尿病已成为全世界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国的糖尿病发病人数已居世界第2位,并成为中国人死亡的第2个主要原因。随着糖尿病病人的急剧增加,以及对糖尿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注射胰岛素是现在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胰岛素笔的使用专业性强,因此护理人员正确的使用胰岛素笔是保证糖尿病患者治疗成功的一个关键。抽查全院部分科室,了解分析非专科护士注射胰岛素存在的问题,现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全院13个临床科室中,每科选2名业务骨干作为糖尿病教育护士,其中包括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特需科、普内科、神经外科、骨科、血管外科、耳鼻喉头颈外科、妇科、胸心外科、ICU等13个科室。
1.2 方法
将这26名业务骨干集中在一起,分为内科组和外科组,由内分泌科资深护师,通过提问及演示操作两种方法判断非专科护士在进行胰岛素注射时存在的问题。内容包括: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对于不同胰岛素笔在注射前的安装及使用、注射时的注意事项以及胰岛素的储存。
2 结果
大多数临床护士在胰岛素笔的使用中存在误区。两组知晓率比较:外科组护士在胰岛素笔使用中存在的误区比内科组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专科操作不规范,注射部位的选择以及糖尿病知识欠缺尤其在胰岛素的储存方面,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欠佳。
3 讨论
非专科护士在使用胰岛素时注射技术不规范,主要是由于非专科护士接受糖尿病相关知识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并且与科室内收治病人的病种有关系,所以导致非专科护士对胰岛素的操作技术仅局限在普通的皮下注射上,未掌握胰岛素注射相关技术的要求。尤其是外科的护士,接触糖尿病的病人少,并且使用胰岛素的次数也不多,从而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误操作。因此,应加强专科护理操作的培训,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性。
(1)争取医院领导的支持,积极开展糖尿病知识讲座,成立糖尿病教育护士培训班。适时选派人员外出培训,回院后进行讲课,并且每科选派两名业务骨干,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培训,然后由她们回到各自科室给科内人员进行培训,一点带面,资源共享。主要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专科技能操作的培训。理论知识可以在院内选几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操作能手及有教学培训能力的糖尿病专科医护人员,以大讲座的形式进行理论授课。专科技能操作,则由内分泌资深护师到各个科室,进行模拟操作授课,并且手把手的教年轻护士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
结论 脑卒中照护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缺乏,需对照护人员进行脑卒中康复理念、知识、技能的教育,以提高康复护理能力,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照护人员;康复护理;认知;
基金项目:遵义市红花岗区科技局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遵红科合社字(2011)08号)
脑卒中为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等均位于我国各项疾病的前列[1]。据统计,我国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182/10万,年死亡率为89/10万,致残率约为86.50%。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介入,能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后患者的生存质量[2]。早期正确的生活行为与功能锻炼对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有积极意义。脑卒中患者因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低、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短缺而由照护人员照顾生活和协助康复训练。本研究调查脑卒中照护人员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旨在发现存在的认知误区,为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脑卒中照护人员,共计103人,其中男51人,女52人,年龄25-66岁。学历:大专以上7人,高中及中专15人,小学及初中64人,文盲17人;均未接受过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知识的专业培训。
1. 2方法
1. 2. 1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课题组成员在参考相关文献[2-3]的基础上,复习有关脑卒中超早期康复知识共同设计完成,并于2011年12月对20名照护人员进行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调查内容不断完善,该问卷的信度为0. 75 ,效度为0. 86 。问卷内容包括脑卒中康复与护理密切相关的13个问题,如什么是脑卒中超早期康复,在什么情况下可进行超早期康复,如何为患者进行超早期康复等,每个问题进行3级评价,即了解、部分了解、不了解。
1. 2.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由参与问卷设计的4名神经内科护士完成。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方式,统一指导用语,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103份,有效回收103份,有效回收率100 %。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照护人员对康复护理知识知晓程度的自我认定情况 调查对象对康复相关知识不了解的为70.86%,部分了解的为29.14 % 。13个条目中达到“了解”程度的为0,见表1。
2.2 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病人关系、照护年限认知情况 见表2。
3 讨论
3.1 照护人员对超早期康复护理相关知识整体知晓程度低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及康复护理理论、知识、技能的学科[4]。照护人员对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病人康复锻炼的效果。照护人员对康复知识普遍缺乏,对康复的方法了解不多,大多数的照护人员没有或很少接受康复专业知识的培训,对超早期康复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多数照护人员认为早期康复锻炼很有必要,愿意去实施;有照护人员担心病人不愿意配合他们进行康复锻炼;也有照护人员怕担风险,怕给病人造成二次损伤。
3.2 不同类别照护人员认知程度有差异 不同性别、年龄的照护人员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年龄段的男女照护人员都欠缺康复相关知识,普遍缺乏获取康复相关知识的途径。不同文化程度、与病人关系、照护年限的照护人员对康复知识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照护人员对康复知识的认知与文化程度、与病人关系、照护年限有很大关系。因工作或生活等各种原因,家属不能长时间陪护于患者身边,部分照护人员为家属花钱雇用,往往认为他们的工作是简单的基本生活照顾,不关心患者康复速度快慢,生活质量高低,缺乏学习康复训练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缺乏用于护理患者的积极性。文化程度稍高一点的照护人员康复相关知识水平相对较高。。随着照护年限的增加,对康复相关知识逐渐有接触和了解。因而文化程度较高,病人家属及子女、及高年资照护人员的康复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相应高,反之亦然。
3.3 脑卒中康复护理应早期介入 脑卒中的康复应从早期开始,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继续发展后48 h 开始康复治疗[ 5 ] 。对于脑卒中病人, 康复介入越早, 病人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 6]。国外研究[7.8.9]显示,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是安全无害的。目前,多数急性脑卒中的治疗准则推荐脑卒中患者尽早开展活动,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患者脑卒中发作24h内下床活动的行为被广泛接受[10]。早期康复可以改善脑血流,降低神经功能的残疾程度〔11〕。康复介入越早病人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12〕。
3.4 加强脑卒中照护人员康复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干预 本次调查发现,70.86%脑卒中患者照护人员缺乏早期康复的相关知识, 存在着重治疗轻康复的倾向,认为脑卒中病人早期应该卧床制动修养, 特别是脑出血的病人,照护人员更是担心早期活动会引起再出血,从而错过早期康复的最佳时间,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给患者造成痛苦的同时, 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更大的负担。 这些照护人员往往是城市边缘化人物和一些来自农村的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年人,他们常年工作在医疗场所而不懂医疗常识,但因为在医院的耳濡目染,这一群体较同一层次易于接受康复照护基本训练。因此,需对照护人员加强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干预。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原则是在病情允许条件下,训练患者进行自理,,即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让患者参与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活动,而照护人员通过挥发最小量的帮助使患者逐步实现自我照顾,达到独立生活。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康复知识的培训干预,通过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掌握康复相关技巧,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部分或全部做到生活自理,以便适应新生活,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 Hachinski V.Stroke in Chinese[J].Stroke,2006,37:1347.
[2]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83.
[3]谢德利. 现代康复护理[M]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68-104.
[4] 李树贞,赵曦光. 康复护理学[M]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 8-46 ,541.
[5] 胡永善. 新编康复医学[M]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76-179.
[6] Sherrill L, Susan R, Early int ervent ion care in the acute stroke pat ient [J].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86, 67: 319
[7] Diseren8 K.Michel P,Bogousslavsky J.Early Mobflisation after stroke;Review of the literatum[J].Cerebrovasc Dis。2006,22(2・3):183・190.
[8] Bernhardt J。Dwey H,Thrift A,et al.A very esrly rehabilitation trial for stroke(AVERT).Phrue Ⅱsafety and feuibaity[J].Stroke,2008,39(2):390-396.
[9]Cumming TB。Collier J,Thrift AG,et a1.The effect of very early mo-biliution after stroke on poyeholosieal well-being[J].J Relutbil med2008 ,40(8):609-614.
[10]Bemlmrdt J.Very early mobilization following acute stroke Controver sies, the unknowns and away forward[J].An Indian Aead Neurol.2008.11(5):88-98
【关键词】 输血相关知识;我院;医护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17―03
Doctors and nurses in our hospital blood transfusion related knowledge and Countermeasures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yuan City, Sichuan
Wang Ming ro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yuan City,Sichuan 628017)
【Abstract】Objective Blood transfusion in our hospital medical staff on the mastery of knowledge, and to propose appropriate solution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310 clinical staff in our hospital for a blood transfusion to investigate the knowledge on the results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SPSS11.5. Results Knowledge of health care staff senior tit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low-level medical titles; (P
【Key words】 Transfusion-related knowledge; Our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ers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种治疗手段。医生是整个输血过程中的决策者,护士是输血的执行者,他们在临床输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输血相关知识以应对复杂的临床情况。我国1998年开始相继施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文件,其中《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明确提出要科学合理用血,提高临床输血治疗水平。尽管血液筛查越来越严格,但仍有各种与输血相关的风险难以控制。同时因需血量日益增大,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制备、保存及检查开销日益增大,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因此应严格控制输血指征,加强对输血的管理,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的认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知识的测评,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我院相关专业的医生及护士共310人。受访人员职称有护士、住院医师(护师)、主治医师(主管护士)、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护师)及主任医师(主任护师);受访科别包括:外科、内科、ICU、麻醉科、急诊科、妇产科。
1.2 基本资料 。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问卷内容涉及《临床输血须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及美国血库协会(AABB)指南。具体分为3部分:输血基本知识、血液及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知识、输血不良反应,共30道答题,答对1题算1分,答错l题算0分,满分为30分。由分管输血的院领导亲自组织调查发放输血相关知识问卷,发放问卷310份,有效及回收率100%,由长期从事输血教学的专家评定、修订问卷并确定内容效度。
1.3 统计学方法 回收问卷后,统计每张问卷的总答对率及输血各部分的答对率,采用统计软件SPSS11.5分析调查数据,绘制成表,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输血基本知识正确率79.74%;血液及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知识正确率73.25%;输血不良反应知识正确率81.62%。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91.94%的医护人员认为有必要再强化学习输血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临床输血水平。
表l不同职称输血相关知识知晓得分比较(%)
职 称 例数 输血基本知识 临床应用知识 不良反应处理 平均分
初级职称 109 71.23 62.45 75.29 69.66
中级职称 125 82.32 75.33 81.65 79.77
副高职称 65 88.45 86.17 90.32 88.31
正高职称 11 83.18 80.31 92.48 85.32
P
表2不同科室输血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科 室 例数 输血基本知识 临床应用知识 不良反应处理 平均分
血液科 23 88.29 85.12 88.15 87.19
麻醉科 20 82.07 76.25 83.06 80.46
外 科 137 78.56 71.19 80.01 76.59
内 科 92 80.60 73.34 81.63 78.52
I C U 16 78.69 70.02 80.09 76.27
急诊科 22 73.14 72.93 84.52 76.86
P
表3 不同专业的输血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专 业 例数 输血基本知识 临床应用知识 不良反应处理 平均分
医 疗 102 84.02 81.79 83.82 83.21
护 理 208 77.64 69.06 80.54 75.75
P
3讨论
临床输血是抢救生命、治疗疾病的重要医疗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输血知识的掌握对临床医护人员十分重要,它关系到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合理性、科学性。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地处川陕交界处,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输血相关知识也十分欠缺,尤其在输血指征把握方面。影响输血效果的一项关键因素是医生对输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输血是一项涉及多个环节且充满风险的治疗手段,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1]。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对血液及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知识掌握方面不足得分低,可能与该部分内容设计面广,且近年来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知识更新快等因素有关。另外对成分输血的指征这方面的答错比例较高,说明临床医护在这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学习。临床合理输血的指征是输血相关知识的基础,也是合理用血的决定性因素,是临床减少不必要输血、降低医疗风险、提高输血疗效和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根据我院相关资料分析临床用血还存在:由于观念陈旧影响用血决策错误、血液及血液制品不合理应用、备血和取血不规范、不严格把握输血指针、用血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加强对医护人员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十分重要。
本次调查与吴迪[2]等的结果有所不同。也许我院的的综合实力比较差,人才分布布局与科研教学的综合性医院有所区别。我院高职称普遍比低职称的医护人员对输血相关知识掌握好,尤其是不良反应的处理明显优于低职称的掌握,这表明高职称的医务人员确实临床经验丰富,善于钻研,能承担起传、帮、带的作用,尤其是高年资医生在制定输血决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高年资护士在输血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从医护人员分配科室看输血知识掌握情况:血液科分数显著高于其他科别外,麻醉科、外科作为输血需求高的科室,与内科比较并无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内科医护人员要求对理论的掌握可能优于外科医护人员;从不同专业角度分析:医生的输血知识明显优于护理人员,也可能与医生职业性质有关,医生相对比护理人员基础知识扎实,另外医生是输血的决策者也决定了医生的重要使命,护理人员是输血的执行者,加上工作的繁忙、琐碎,就养成依赖等行为。从问卷调查显示91.94%的医务人员认为有必要强化学习输血相关知识,说明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希望继续加强输血教育,扩展输血相关知识。
。。发挥高年资医生、护士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的主要指导作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培训,尽可能引入输血医学的新进展、新理论,针对输血需求高的科室,应重点加强合理输血的认识;对护理人员进行输血查对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培训。医院对临床专业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培训,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我院的输血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上岗护士;综合培训
护理工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了使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更好的以理论知识指导操作,同时,通过临床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工作能力。尤其对新上岗的年轻护士,尽管经过在学校的基础知识学习、临床实习及院内上岗培训,进入科室岗位后,仍普遍存在经验不足,专科及相关知识缺乏,护士的在职教育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医院加大对新上岗护士的培训力度,是非常有必要,自2006年对新上岗护士进行有计划、分阶段进行为期2年的规范化培训,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培训体会报告如下:
1 培训方法及内容
11 岗位礼仪培训 针对护理工作的职业特点及要求,从言行举止、发饰着装进行培训,并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培训护理操作及行为。。通过的综合培训,提升个人整体的职业形象。
12 强化理论知识培训 为每位新上岗护士提供医院及科室制度集,具体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医院及科室管理制度,护理核心制度,各岗位职责及流程,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感染及检验知识手册,及专科疾病护理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专科急救和常用药物使用说明书等。另外科室还把收集整理的不良事件经过、原因分析,措施及改进流程,制订成册,供新上岗护士学习借鉴,防患于未然。集中培训并计入学分,鼓励利用业余时间自学。
13 加强临床操作技能考核 根据临床基础及专科操作要求,制定培训项目及流程,发放考核手册,项目有静脉输液,吸氧,吸痰,心电监护,微量泵,简易呼吸器囊的使用,心肺复苏术等,并有针对性的从易到难进行培训。对所有操作项目,培训一项考试一项,模拟加实践,各项操作技能不断提高,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的安全,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14 加强岗位流程培训 面对患者病情变化和各种突发事件,选择临床经验丰富,认真负责,带教能力强的老师一对一带教。包括观察病情,应急能力,各种护理文书的书写,带教老师及考核组制定评价表,根据临床患者情况及各岗位流程进行定期及动态的培训和指导。
15 多专业培训,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患者涉及多个专业疾病的护理和病情观察,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康复医学及护理等,新上岗护士相关知识缺乏,为提高综合应变能力,具体安排如下:心内科、心电图室、内分泌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康复科。制定相关专业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如常见异常心电示波的观察,呼吸机的使用,康复指导及良肢位的摆放,各种胰岛素的使用和注射等,培训完后进行考试。
16 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富有护士的重要职责,在护理培训中,进一步强化护士的健康教育意识,重视新上岗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2 培训效果
通过对新上岗护士的综合培训,提高了她们的工作应变能力,有力的保障了临床护理质量和安全,发生在新上岗护士身上的不良事件明显减少,赢得了医院、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及患者的认可,新上岗护士均顺利通过各阶段的考核,并对培训效果满意。
我院护理部分析新上岗护士的特点,采用科学性与系统性,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服务理念,三基培训,护理文件书写,一般急危重患者的抢救配合及护理,护患沟通技巧,健康教育,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能,并充分利用院内网进一步完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了新上岗护士的临床技术技能、协调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明显的提高了新上岗护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8.
[2] 商亚英,王玉兰,李景丽护士在职培训方法及效果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1):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