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阅读
遣 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 细雨更移橙③。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②酿黍:酿酒。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________”字看出。颔联中的“________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这首诗一洗大多数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联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 青·蒋春霖
芳草闲门,清明过了,酒滞香尘。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 东风阵阵斜曛°,任倚遍,红阑“未温。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
【注释】①柳梢青:词牌名。②楝:暮春开花的一种树。③斜曛:夕阳斜照。④阑:栏杆。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的面面。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一句的妙处。 4.古诗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________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________。
(2)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请结合诗句分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包含的思想感情。 (2)全诗紧扣“苦”字来写,请结合全诗分析,卖炭翁有哪些“苦”?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笔,写出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令他上下追寻。 B.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美感,还有深化意境的作用。 C.“宛在”一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象地写出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缥缈之感。 D.诗歌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 (2)“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寓意?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②, 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①丁卯桥:地名。②紫蒲:紫色的蒲草;水槛:临水的栏杆。
(1)诗人描写了夜归时看到的明月、岩石、________、_______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流露出之情。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歌的颔联(第二联)进行赏析。 8.古诗阅读
从军行 [唐]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释】①海:湖泊
(1)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
的理由。 A 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B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C 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卢纶 山际见来烟, 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月黑雁飞高, 竹中窥落日。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单于夜遁逃。 鸟向檐上飞,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欲将轻骑逐, 云从窗里出。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大雪满弓刀。 9.阅读下面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②, 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③。莫忘小桥
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②百舌儿:鸟名。③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10.拓展阅读
静女其姝 《诗经·国风》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归荑⑧,洵⑨美且异⑩。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姝:美丽。②城隅:城角。③爱:同“薆”,隐藏。④踟蹰:犹豫徘徊。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⑥炜:鲜明有光的样子。⑦说怿(yuè yì):喜爱。⑧牧:郊外田野。归:赠送。荑:初生的细嫩茅草。⑨洵:诚然,确实。⑩异:特殊。
(1)“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2)“说怿女美”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诗人选用梅子、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标题中“闲”字的理解。 12.阅读《关雎》,回答下列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1)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这首诗一洗大多数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联具体分析。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诗人选用梅子、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标题中“闲”字的理解。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诗人感情有什么作用? (2)“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分别解释加点的“涵虚”和“端居”的意思。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随意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诗中的“长夜”既指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因安史之乱造成的动荡艰难的时局。 D.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初夏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描写了初夏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颇具生活风情,意趣盎然。 (2)品味“闲看儿童捉柳花”一句中“捉”字的妙处。 20.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以下词语:涵虚,端居。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 (1)泛;野花落
(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2. (1)示例:“辅”是辅卫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示例:“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示例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一联的意思是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样,表明真挚的友情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怀。
【示例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联,诗人劝慰友人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像少男少女那样为离别泪湿手巾。既是对朋友的叮咛,又是自己情感的流露,可见诗人的豁达胸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使诗歌开篇就展开壮阔的境界。“望”,远望。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的。但他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对朋友所去之地的观望,从而表达了友情的深厚。
(2)本题考查诗句感情分析。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诗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故答案为:⑴示例:“辅”是辅卫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示例:“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⑵【示例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一联的意思是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样,表明真挚的友情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怀。
【示例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联,诗人劝慰友人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像少男少女那样为离别泪湿手巾。既是对朋友的叮咛,又是自己情感的流露,可见诗人的豁达胸襟。
【点评】⑴诗词中的炼字题,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
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然后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放入到句子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⑵诗人情感的理解,要在了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会抓住景物描写中的意象仔细分析和体会。同时诗歌的写作背景也是理解诗人感情的要素。
3. (1)示例:庭院中的楝树开满了白色的花,海棠花朵朵凋零,随风飘落,不知不觉已到黄昏。
(2)【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愁比作春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春愁之浓重。
【示例2】运用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将无形的春愁比作有形的春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春愁之浓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需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再现画面即可。这句词的意思是:楝树开满了白花,海棠花谢了,不知不觉已经黄昏。描绘画面时,紧扣“花开”“花落”“黄昏”等词语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即可。 (2)这句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因为春天易逝而产生的愁绪比作是春云,以有形之物喻无形之愁,巧妙的化虚为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因为春天易逝而产生的春愁之深之重。与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答案为:⑴ 示例:庭院中的楝树开满了白色的花,海棠花朵朵凋零,随风飘落,不知不觉已到黄昏。
⑵ 【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愁比作春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春愁之浓重。
【示例2】运用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将无形的春愁比作有形的春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春愁之浓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诗句的画面,切忌翻译诗句的意思。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4. (1)(1)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
(2)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托诗人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的花木繁茂,清香扑鼻,写景色的幽静美丽。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写环境的洁净空明、宁静幽美,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净化心灵,使人杂念顿消。
(2)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对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是以动衬静的写法。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能够像潭水一样使作者的心也静了下来,其心灵得到荡涤,不由生发出万念俱寂的出世思想。 故答案为:⑴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
⑵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托诗人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 (1)答案示例:一是天寒,卖炭翁衣服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冷些,好让木炭更值钱的矛盾心情,二是抒发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2)答案示例:一是在遥远的南山中终年伐薪烧炭之苦,二是雪厚路难行的运炭之苦,三是饥寒中的卖炭之苦,四是被宫使廉价掠夺满车木炭之苦。
【解析】【分析】(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的卖炭老翁,天气如此寒冷,身上的衣服仍很单薄,可心中仍担忧炭价卖不上去,所以希望天气再寒冷一些。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综上所述,可概括为卖炭翁衣服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冷些,好让木炭更值钱的矛盾心情;抒发作者对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烧炭艰苦——“满面——食指黑;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碾冰辙;卖炭辛苦——“牛困人饥”“泥中歇”;被抢悲苦——“惜不得”。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一是天寒,卖炭翁衣服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冷些,好让木炭更值钱的矛盾心情,二是抒发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⑵ 示例:一是在遥远的南山中终年伐薪烧炭之苦,二是雪厚路难行的运炭之苦,三是饥寒中的卖炭之苦,四是被宫使廉价掠夺满车木炭之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思想感情,注意首先明确诗句内容,然后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句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找出能表现卖炭翁 “苦” 的句子分析。
6.A
解析: (1)A
(2)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解析】【分析】(1)A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作者虚构的,不是“实写之笔”。故选A。
(2)“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预示着时间在推移变化,作者借助这些意象,既写出了时光的流逝,更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A;
⑵ 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寓意的把握,注意结合词语的变化,明确变化所指的深层含义。 7. (1)木桥、庭院(紫蒲);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走上木桥,吱吱作响,听到远处传来狗叫的声音,村中的庭院空空,人们都已入睡。此联以动衬静,用桥轻微的响声和远处的狗叫声反衬夜的宁静。
【解析】【分析】(1)此题前有“明月、岩石、木桥”,后有“水槛、红叶、江船”,之间也就只有“庭空人散眠,紫蒲低水槛”了,仔细一找,也就找到“庭院、紫蒲”。结合“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的意思“回家自有谋生之计,南湖一带有田二顷”分析,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结合“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的意思是“踏上桥板惊动犬吠,(村舍)庭院无人早已入眠”。“桥响犬遥吠”写的是动。“庭空人散眠”写的是静。这里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用桥的响声和远处的狗叫声反衬夜的宁静。 故答案为:⑴ 木桥、庭院(紫蒲) ;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⑵ 走上木桥,吱吱作响,听到远处传来狗叫的声音,村中的庭院空空,人们都已入睡。此联以动衬静,用桥轻微的响声和远处的狗叫声反衬夜的宁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写景诗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体会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明确句意,体会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8. (1)理由:①两首诗都以战争为题材(或:都是边塞诗);②两首诗都写出出环境的恶劣;③两首诗都有“雪”这个意象;④两首诗都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昂扬坚定的精神风貌;⑤两首诗都表现了将士们必胜的英雄气槪。
【解析】【分析】《从军行》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山中杂诗》 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归园田居》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 塞下曲六首 》描写守关将士夜追逃兵的诗,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敌军首领带领着残兵败将,趁着风高月黑的夜晚慌乱溃逃。唐军轻骑列队而出,准备乘胜追击。虽然天寒地冻,但将士们却不惧严寒,个个斗志昂扬,信心十足。全词语言简洁,作者以雪的寒冷更加衬托出将士们杀敌的热情。首二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敌人逃走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 故答案为: 理由:①两首诗都以战争为题材(或:都是边塞诗);②两首诗都写出出环境的恶劣;③两首诗都有“雪”这个意象;④两首诗都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昂扬坚定的精神风貌;⑤两首诗都表现了将士们必胜的英雄气槪。
【点评】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诗词表达技巧的运用与把控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相关语句,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结合诗歌的写法,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作答即可。 9. (1)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解析】【分析】(1)阅读诗歌,了解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每个字词,根据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发挥想像,从形、声、色多角度来描摹画面,突出诗中景物的画面感。 (2)本题抓住最后一句“莫忘小桥流水”理解作答。“小桥流水”是古诗中常描写的乡村田园风光,表示安闲舒适的生活,理解这点即可体会作者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繁茂,生机盎然。
⑵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的意思是: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其中“无限”一词修饰“绿阴”,可见桃李长得旺盛,俨然一片绿意葱葱的景象。
⑵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莫忘小桥流水”的意思是:不要忘记以前小桥流水的惬意生活。这是作者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对田园生活的怀恋之情。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10. (1)“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焦灼、紧张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了,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2)不是,“说怿女美”中的“女”一语双关,既指“彤管”,又指“静女”。男主人公借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赠他“彤管”的“静女”的爱慕之情。 11. (1)芭蕉;柳花
(2)“闲”有恬静闲适之意。诗人闲居多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
飞的柳絮,表达了作者对惬意慵懒、轻松自在的乡村生活的喜爱。
【解析】【分析】⑴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
⑵ 这首诗写作者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故答案为:⑴ 芭蕉 ; 柳花 。
⑵ “闲”有恬静闲适之意。诗人闲居多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表达了作者对惬意慵懒、轻松自在的乡村生活的喜爱。
【点评】⑴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答题时应注意,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2. (1)即物起兴手法(比兴手法),由河洲上相互和鸣的雎鸠鸟,引出男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
(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13. (1)宦游人;乐观豁达
(2)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同时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气象雄伟,意境开阔。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意思对即可】
14. (1)示例:“辅”是辅卫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示例:“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示例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一联的意思是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样,表明真挚的友情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怀。
【示例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联,诗人劝慰友人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像少男少女那样为离别泪湿手巾。既是对朋友的叮咛,又是自己情感的流露,可见诗人的豁达胸襟。
15. (1)芭蕉;柳花
(2)“闲”有恬静闲适之意。诗人闲居多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表达了作者对惬意慵懒、轻松自在的乡村生活的喜爱。
16. (1)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
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17. (1)水映天空;闲居
(2)诗人想渡湖却找不到船只,在圣明时代又觉得愧对明君,委婉含蓄地表示想做官却无人推荐,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情。
18.A
解析: (1)A
(2)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19. (1)梅子;芭蕉、柳花等
(2)“捉”字不仅写出了柳花漫天飞舞的初夏景象,而且写出了孩童活泼可爱,轻灵自然,别有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考查诗歌的意象。答题时要紧紧扣住情和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初夏的景物梅子,芭蕉,柳花等。梅子味道很酸,芭蕉初长,柳絮飘飞。
(2)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炼境方面考虑。“捉”字不仅写出了柳花漫天飞舞的初夏景象,而且写出了孩童活泼可爱,轻灵自然,别有生活情趣,诗趣盎然。 20. (1)涵虚:指水映天空;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2)想要渡河,却没有船只;在太平盛世却因赋闲在家而感到羞愧,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要当官却苦于无人推荐的心情,渴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