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什么叫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新的概念,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是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一提传统文化,就联想到落后。事实上,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那的确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中国的仰韶文化距离今天已经是7000—5000年的事情了,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有鱼纹、鸟纹和蛙纹等多种逼真的动物形态。你能说它落后吗?古埃及文化,距离今天怕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今天不还是叹为观止吗?
所以,中国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就说:“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高超的造型艺术作品——陶罐,有什么人敢于大胆地说可以超越它,比它进步呢!”所以他又说:“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的说话。”(引自——《黄永玉谈艺录》) 。
传统文化之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我们是随时都能够见得到的。譬如欧洲的“海洋文化”论,就一直影响着西方列强的扩张心态,军事扩张、经济扩张、政治扩张、文化扩张……无所不在的扩张。演变到今天,扩张就变成了所谓的“全球化”文本。全球化,实质上就
是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上面的个案分析中,已经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十分深刻,所谓的“前卫”艺术家们,也到传统文化与艺术中寻找创造的灵感,甚至常常直接把前人的艺术成果改头换面成自己的创造。
艺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要创新,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传统文化一概加以否定。创新,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而言,是扬弃,不是否定!如果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那么,现代艺术与设计也将黯然失色,甚至会自我窒息而亡。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庸人自扰,而是历史教训。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动,其结果使欧洲文化自我窒息而亡。最后,只能掀起一场广泛深刻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文化死而后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的文化——不论是外来侵略,还是自然延续——都是对原有历史文化取积极传承和阐扬态度的文化,譬如古希腊文化之对于古埃及文化和两河文化;罗马文化之对于古希腊文化,欧洲文艺复兴之对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之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其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正如恩格斯在论述原始社会阶段在人类历史中具有的重大意义时所说的:“这个‘太古时代’在一切情况之下,对于所有未来世代来说,总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因为它的出发点是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而它的内容则是克服将来集体的人们所永远不会再遇到的那些困难。”(引自——恩格斯《反杜林论》)
现代设计,我们今天所承认的,大体上起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那是18世纪的事情,现代设计作为工业革命的响应,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而后,作为一种文化运动,并且对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理论指导意义,或者实践影响作用的,则是20世纪初期以来的现代主义
设计运动。
20世纪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但又激动人心的时代,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大量发明出来的新工业产品,包括飞机、汽车、远洋轮船、电灯、电话、电报等等,对于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诞生,都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柯布西埃是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强调机械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和轮船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它们只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柯布西埃说:“……在近50年中,钢铁与混凝土已经占统治地位,这说明结构本身具有巨大的能力,对建筑艺术家来说,建筑设计中老的经典已经被推翻,如果要与过去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上的过往样式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一个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新的设计样式已经兴起,这就是革命。”
柯布西埃的这种说法,充分表明,处于工业革命高潮之中的艺术家与设计师,面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是那样按耐不住心中的冲动,尽管那冲动多少有些失去理智。的确,建筑革命促发了新建筑的出现,而新建筑运动又与现代主义运动一脉相通,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欧洲延续了数千年的砖石建筑。于是,到了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的“水晶宫”,就成了世界新建筑运动与现代主义运动的里程碑,从此,建筑界开始走向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的建筑方法,各种建筑流派不断涌现。被称为“现代建筑三
大支柱”的新建筑发起者,德国的沃尔特·格罗披乌斯(Walter Gropius)、米斯·凡德洛(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瑞士的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奠定了现代主义的设计基础。
但是,在激情燃烧的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运动中,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阐扬。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Handbook of Ornament,1883年)中,就对装饰的分类,表现了历史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并反复再版,被公认是装饰艺术的经典名著之一,深受艺术家、设计师和广大制造商的欢迎。该书的畅销,就充分说明,即使是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认为传统文化与艺术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传统文化与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王权中心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信息。显然,它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
诚然,由于工业革命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技术革命激发起来的新思潮,使投身现代设计运动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如果我们回眸这场至今未果的现代设计运动,便会发现,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真正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文化产生全方位巨大影响的,当属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包豪斯对现代设计影响之深远,不仅大大超过了它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披乌斯,而且也远远超出了它的国界——从德国走向欧洲,从欧洲走向世界。以至于在包豪斯的故事发生七十二年后,即1991年,重新向人们讲述包豪斯故事的英国人弗兰克·惠特福德((Frank Whitford),在他的《BAUHAUS》一书的前言里就写道:“很显然,包豪斯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设计我们生活环境的那些人,还是继续从包豪斯的作品当中汲取着灵感。而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院校里,包豪斯的艺术教育方法依然普遍地影响着它们现在的教学。”
事实上,我们对包豪斯的眷恋,就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点——进入信息时代的我
们,不曾把传统文化与艺术丢掉,甚至还到传统文化与艺术中找寻能够激发,或者指导我们今天艺术与设计活动的东西。其实,这种不废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思想,正是包豪斯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譬如,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披乌斯,主张艺术与技术统一,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等等思想,就是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精神。现代设计讲的“以人为本”,就是古希腊哲学强调的“人本主义”,更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老庄的“天人合一”、“以人为贵”的思想;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唯美、求实、创新精神的体现。包豪斯这种立校精神,的确为现代主义运动开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的先河。
由此可见,受着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制约的现代设计,无论怎样的发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不但无时不刻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运动,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它也必将对人类不可能终止的文明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传统文化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设计,如鱼得水,须臾不可离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