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利丰

来源:步旅网
2011年05月30日 15:02 PM

香港利丰遭投行唱空

英国《金融时报》 拉胡尔•雅各布 本•麦客兰那 香港报道

字号 背景

英文 对照评论[1条] 打印 电邮 收藏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对香港交易员而言,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观。上周五早盘,利丰公司(Li & Fung)股价大跌7%。利丰是亚洲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贸易公司,为沃尔玛(Walmart)等零售商提供从牛仔裤到家具等各种商品采购服务。

暴跌原因似乎可以在利丰向香港交易所提交的一份声明中找到。该公司在声明中反驳了瑞银(UBS)一位不太出名的分析师——梁裕昌(Spencer Leung)对其财务状况的离奇解读。 尽管利丰收盘最终下跌2.6%,至16.2港元,但这场争论突显出,外界日益担忧利丰的增长引擎是否已经动力不足。这些担忧在过去几个月里令利丰股价承压,也是瑞银报告的主题。截止上周五,利丰股价累积下跌了28%,无疑是2011年恒生指数成分股中表现最差的股票。

利丰的财富周转一直非常迅速。作为连接西方零售商和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墨西哥和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1.5万个供应商网络的中间商,该公司一直十分盈利。 利丰业务处于全球供应链的中心——从生产商那里获得产品,然后将这些产品卖给零售商(以西方企业为主),并收取双方的佣金。

尽管这种模式帮助利丰成为一家市值170亿美元的公司,但这家香港企业目前面临着新的挑战。欧洲和美国的零售额增长已经放缓,同时中国(占其近五分之三商品来源)的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再加上全球范围内塑胶和棉花价格的上升,这些都令供应商们承压。尽管处于这种日益不利的环境,但利丰仅在2010年一年就收购了逾8家公司,包括营收18亿美元的姐妹公司——物流和分销供应商IDS。

对利丰的担忧首先源自该公司3月末发布的年报,当时分析师对其去年下半年主要因收购导致的运营费用飙升感到意外。利丰也未能实现核心营业收入达到10亿美元的一个“3年目标”——其核心营业收入只有7.25亿美元。

许多分析师质疑利丰是否有能力维持过去几年的增长速度。从2007至2010年,利丰收入从120亿美元增长至160亿美元,核心营收从4.1亿美元跃增至7.25亿美元。 今年4月,里昂证券(CLSA)分析师艾伦•费舍尔(Aaron Fischer)表示,利丰业绩与分析师普遍预期的平均差距从2005-2007年的3-4%,上升至2008-2010年的10-21%。他写道:“对于一家平均市盈率达27倍的公司而言,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利丰更习惯于投资界的赞誉而非责难。分别担任利丰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的冯国经和冯国伦兄弟俩曾经赢得企业治理和最佳管理实践奖。《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也曾称他们为亚洲最聪明的商人。利丰是他们的祖父与合伙人共同创建的。 在过去几年,市场对利丰以收购主导的增长模式赞誉有加。利丰股价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上涨143%和40%。但是随着利丰股价下跌,市场似乎开始认为,利丰应该更多的依赖有机增长,而不是收购。

今年5月被提拔为行政总裁的乐裕民(Bruce Rockowitz)在上周五接受采访时反驳了这种观点。他表示,利丰收购活动所需融资,并不需要凭借高市盈率进行的套利。 乐裕民表示:“我们是一家能够创造现金的公司,拥有非常强劲的现金流。我们将在今年及明年继续进行收购。”

实际上,利丰的目标是到2013年实现15亿美元的营业利润——超过去年利润的两倍——并预计再进行价值10亿美元的收购。鉴于利丰去年年末现金余额达到异常高的76亿港元(合10亿美元),为这些收购融资应该不太吃力。

然而,除了战略和未能实现目标的问题以外,一些分析师还质疑,如果乐裕民认为利丰的收购主导战略是正确的话,那么为何他在今年1月将自己所持的5800万股份卖掉了1500万股。不过,乐裕民向英国《金融时报》就此次抛售作了辩解,称自己需要多元化资产。但是一位曾经追捧利丰股票的分析师表示,这“传递了一个不太好的信息”。 不过,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在管理以美国大型零售商为主的客户关系方面,曾是美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的乐裕民将做得很好。

该人士补充称,冯氏兄弟依然会与利丰密不可分,因为“他们的名字就刻在门上”。实际上,利丰在中文里是利润丰厚的意思,但市场似乎不再愿意轻易相信这一点。

2011年8月12日

利丰:对全球经济前景表示乐观

英国《金融时报》 拉胡尔•雅各布 香港报道

字号 背景

英文 对照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为沃尔玛(Walmart)等零售商提供采购服务的香港公司利丰(Li & Fung)就全球经济状况表达了乐观看法。该公司称,尽管当前宏观经济存在不确定性,但目前的商业环境与2008年的情况“完全不同”。

利丰总裁乐裕民(Bruce Rockowitz)表示,需求“没有像2008年那样下降”,而欧美零售商的境况也比3年前要好。

尽管如此,利丰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仍下滑了15%,从去年的2.78亿美元降至2.36亿美元,同期收入则增长33%,至88亿美元。该公司替西方零售商从发展中国家的工厂采购服装、家具和护肤品。

面对公司能否继续通过收购来拉动增长的质疑,今年以来,利丰股价已下跌47%。周四发布业绩之前,该公司股票报收于12港元,与前一交易日持平。

今年,利丰已进行了4笔收购,其中包括收购美国童装厂商Fishman & Tobin。利丰称,这四家企业总共将贡献约9亿美元的收入。

乐裕民表示,棉花和石油等原材料的平均成本正“呈下降趋势”,因此,公司预计今年下半年的盈利情况将有所改善。

利丰报告称,今年上半年,采购自中国内地的产品价格飙涨了30%——该公司采购的产品中,一半以上来自内地。

乐裕民表示,内地正成功地实现着“自我转型”,那里的供应商已开始为奢侈品牌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去年,利丰执行副主席冯国纶(William Fung)曾预计,内地作为廉价商品生产基地的时代即将终结。他表示,内地的供应商将被迫转嫁不断上涨的工资成本(过去一年左右上涨了20%)和大宗商品成本。

译者/何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