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语文园地四(第2课时)

来源:步旅网


语文园地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老师谈话: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课件出示图片)

课件出示:

1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却常常心系故乡。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板书:回乡偶书)

2.教学“偶”字。

教师在板书课题中“偶”字时,释字形,引导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老师带读“偶”,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理解题意,教师点拨。

偶:偶然。偶书:偶然间写下的诗。

4.过渡: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

2

本环节的设计从春节人们期盼的团圆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以“偶”引发学生思考、质疑,诗人为什么会在偶然间写下这首诗,带着问题引入本次学习的内容,水到渠成。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介绍诗人。

课件出示: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后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课件出示: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不清楚的可同桌间相互交流。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认读“鬓”,强调发音;认读“衰”。

3

课件出示:

偶 乡音 无改 鬓毛衰 相识 笑问 客

(2)出示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3)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哪几个词语的意思。

预设:

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4)读古诗。指名读,小组读。

(5)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句意点拨。

课件出示: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孩子们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这个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4.齐读古诗。

课件出示:

4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以学生的自主读诗为主,给学生以充分的读的空间,在读中激发学习兴趣,在读中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1.老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2.指导读第一句。

(1)学生自由读第一句。

(2)出示年老而归的画面。显示年少与年老的对比图,出示两行诗。

课件出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5

(配图)

(3)通过观察对比两幅图,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句诗呢?

预设:带着有些难过的心情来读这句诗。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头发都已经白了,很伤感。

3.体会情感,引导齐读第一句。

这时候的贺知章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他不由地发出感叹——(生齐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过渡:诗人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乡,心中无比激动的诗人回到家乡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4.指导读第二句。

(1)课件出示儿童与诗人相见的画面。

(2)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小朋友,你会对贺知章爷爷说些什么话呢?

(3)教师扮演诗人,学生们扮演孩子们,师生互动理解诗句。

(4)引导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体会诗人的感受。

(5)指名三到五名学生读,注意读出诗人心中的难受,以及声声叹息。

6

(6)男女生读,感悟诗人此时此刻又悲又喜的心境。

过渡:《回乡偶书》把诗人重回离别了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又喜又悲的感情,表现得亲切自然。让我们再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把作者的又喜又悲的情感读出来。

5.齐读古诗《回乡偶书》。

课件出示: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又喜)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又悲)

笑问客从何处来。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意在指导朗读,师生融入诗人回家时的情景角色中,师生之间形成亲朋式的对话交流,入诗、入情。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诗人从远方回来的喜悦,以及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乡变了样,家乡儿童不识自己的悲哀。

7

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1.创设情景,体会思乡。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每当中秋月明时,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每当九月重阳,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呢?一年过去了,又是除夕了,贺知章又会怎样思念家乡呢?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组员。

2.小组探究,想象体会。

3.指名反馈,师生点评,以情引读诗句。

预设一: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对着明月想象家乡的月亮是否和离开时一样。

预设二:九月重阳节,登上山顶,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儿时的伙伴是否也和他一样在登高。——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预设三:除夕夜,正是一家团圆的日子,想到曾经一家其乐融融,现在却不能和他们团圆,多么伤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4.想象变化,体会诗情。

今天,他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可是家乡已经不是以前的模样,同学们想象一下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朋友?亲人?诗人自己……

5.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创设情境,以情引读全诗。

8

预设:

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再也不见身影。诗人不由感叹起来——(引读全诗)

往日一家人团圆欢乐的景象再也无处找寻。诗人不禁叹息起来——

如今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物是人非,诗人不由得伤感起来——

【设计意图】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把自己融入语言文字中的情感里去,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景的朗读,体会诗人回乡时又喜又悲的情绪。

五、配乐朗诵,升华诗情

1.创设意境,课件出示《回乡偶书》一诗。

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化,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

2.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齐读全诗。

3.指名诵读,师生评价。

9

4.配乐朗诵全诗。

【设计意图】

用音乐渲染气氛,用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乐曲中充分地读,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已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六、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1.课件出示《回乡偶书》第二首。

课件出示: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

10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引导学生在学习第一首的基础上,拓展朗读第二首,不仅丰富学生的积累,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写下《回乡偶书》时的情景,以及在外游子的悲伤、叹息之情。

七、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通过诵读诗句,体会了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第二首《回乡偶书》就请大家回家跟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好吗?

【设计意图】

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到生活,学生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眷恋家乡之情,还要知道自己的所学所得。

“语文园地”共有三个板块内容,教学中分成两课时进行。前两个板块学习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练习。第二板块进行古诗积累教学。三个板块的教学都注重了“读”。

1.读人物形象。“交流平台”中,本单元课文中关于小说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等语段非常丰富,这些语段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再读、反复读,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为学生读好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准备。

2.读情感表达。“日积月累”准备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首诗语句意思学生容易理解,但在诗人要表达的情感,需要细细体会。因此,“读”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创设情景,多

11

种形式的读,以读悟情、以读传情,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爱、浓浓的情,通过师生共读,表达出诗人回乡时又喜又悲的心情。

3.读表达技巧。“词句段运用”要求运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两个片段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读出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中展现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可以从正面描写人物心理来体现,也可以从侧面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

本单元要求通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在教学中,对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一情节的指导还不够深入,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要思考该情节是如何展现人物的神勇的。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