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学 科 教 师 语文 彭明志 年 级 单 位 五年级 教学形式 讲读 广东省茂名市第16小学 课题名称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纵、刹、痛、辨、镶”5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重点是理解第2—5自然段内容,了解海上日出过程中景物的变化,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 3.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情况下的日出?这种情况下的日出的过程是怎样的?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出过程的? (2)“太阳像负着……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表现了太阳的什么精神? (3)作者企盼看到日出,当他看到太阳露出小半边脸的时候,心情怎样?(欣喜)该怎样读? (4)“果然”一词与上文什么地方相照应? (5)齐读第二段,指名概括段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天晴时日出的过程和景象。 二、讲读课文 第三段(第4、5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思考: 第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描写的日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1)在云层不厚的情况下,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
(2)云,遮住了太阳,它的光亮却“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这表现了什么? 朗读这一自然段要突出哪些词语?(透过、直射、灿烂)
3.在天边云很厚的情况下,日出的景象又是怎样的?“镶”是什么意思?用“镶”好在哪里?太阳“慢慢透出重围”表现了什么?为什么有的云被染成紫色,有的被染成红色?
4.辨析词语。
“亮光”和“光亮”都有相同的语素“光”和“亮”,“光亮”比“亮光”的程度要大些。
“光彩”和“光芒”都有相同的语素“光”。二者所不同的是:“光彩”是指有多种光彩的光,而“光芒”则没有这个意思。
5.指名朗读第三段,概括段意。
第四段(第6自然段):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中的“这”指什么?(指天晴时,云层不厚时,以及云层很厚时日出的景象)“奇观”是什么意思?(奇妙的景观)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是什么句子?改成陈述句该怎么说?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
3.说日出的景象是“伟大的奇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热烈赞颂的思想感情)
4.齐读最后一句。
三、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这篇课文写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奋发向上、向往光明的主题)
2.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读出赞美之情)。
3.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晴朗 海上日出 伟大的奇观 有云 作业或预习 布置作业: 1.用“灿烂”、“目不转睛”各造一句。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重__ __ 缝__ __ 转__ __ 担__ __ 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 ()地望出现了() ()地跳冲破了() ()的红霞跳出了() ()的太阳发出了() 4.写出课文中三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__、___、___。 5.背诵并默写全文。 自我评价 依据课标精神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本课教学采用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用多样性、形象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体验语言文字的内涵。 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本课教学依据课标精神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用多样性、形象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体验语言文字的内涵,悟出言中之意,文中之美。 评议一单位: 茂名市第16小学 姓 名:朱梅华 梁燕群 日 期:2013·11·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