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2.下表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三个不同的年份中国茶叶销售情况的变化,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1840年前 1865年前 1894年前 总销售量 (万担) 6.4 10.1 16.02 出口量(万担) (占总量百分比) 0.9(14.06%) 4.2(41.58%) 8.32(51.94%) 内销量(万担) (占总量百分比) 5.5(85.94%) 5.9(58.42%) 7.7(48.06%) A.中国茶业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B.中国茶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D.中国茶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3.唐代科举曾设明算科,但宋代以后就废除了。1870年,沈葆桢、英桂联名上奏,称“水师之强弱,以炮船为宗,炮船之巧拙,以算学为本”,因此请“特开算学一科”。在朝野上下强烈呼吁下,1888年清政府在乡试中开设算学科,规定“报考算学者,除正场仍试以四书经文诗策外……另出算学题目”“每二十人取中一人,定额不得过三名”。算学科的恢复( ) A.体现了洋务运动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B.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
C.使中体西用思想受到了挑战 D.标志着科举制的根本改变
4.(2017·河北保定一模)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 )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 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5.(2017·湖南长沙模拟)下面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中期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1850~1879年 1880~1911年 1912~1939年 这反映该地( )
1
迁出 72 156 473 他乡 种田 15 0 0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49 118 77 出国从事工商业 8 38 396 A.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逐渐趋于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并发展 D.经济近代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6.(2017·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概况,该图反映出( )
A.低收入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中收入国家经济干预20世纪80年代最强 C.高收入国家已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 D.各国因时调整各自的经济发展重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时期 明清 时期 近代 前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与经济全球 化的关系 A: B: C: D: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制度化、体系化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运用所学知识,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指出该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专题3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应对
一、选择题
1.A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指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该思想引导国人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故A项正确;B项是“外来药”本身,不是影响,故错误;该思想不能为维新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思想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故C项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不是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故D项错误。
2.D 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世纪中后期,即鸦片战争之后,依据材料这一时期中国茶叶总销售量不断增加,故A项错误;B项表述“普遍使用机器生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这一时期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表格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商品的比较,故不能得出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的结论,故C项错误;由表格材料提供的三个时间节点中国茶叶出口量不断上升,以及19世纪后半叶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逐渐沦为列强经济附庸的史实来判断,D项正确。
3.A 据材料沈葆桢等人请开算学的理由是“水师之强弱,以炮船为宗,炮船之巧拙,以算学为本”,故后来清政府开设算学科是为满足创办近代水师、兴办近代军用工业的需求,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洋务派设算学科是为学习外国先进炮船技术,且报考者仍考四书经文诗策,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报考者“仍试以四书经文诗策……另出算学题目”可知,D项错误。
4.B 材料叙述的是交通、时间及效率的关系,B项最全面;材料中体现不出正确看待、已经接受、盲目崇拜,所以A、C、D三项错误。
5.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迁出的人口越来越多,而且多到城镇做工或者经营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迅速增长,这正是经济近代化的表现,所以选择D项;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A项错误;人口的变动不能反映自然经济的瓦解,B项错误;表格中,不但有向城镇迁出,还有向国外迁出的,所以C项片面。
6.D 图片材料表明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逐渐下降,是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表现。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先升后降,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逐渐上升,与其原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有关,表明了不同的国家根据不同时代的国情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故答案为D项。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但是不能表明低收入国家都实行这一模式,故A项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的年代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故B项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直到目前方兴未艾,故C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7.【示例】
A(明清时期):关系:闭关锁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阐释:明末清初,统治者为防范外来侵扰和人民反抗斗争,下令“禁海”。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落伍。 B(近代前期):关系: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阐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同时大量从中国收购茶叶、生丝等农产品,把中国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系:被孤立、被封锁。
阐释:新中国成立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严重对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使新中国隔绝于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外。
3
D(改革开放以来):关系:对外开放、积极参与。
阐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依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积极与各国发展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促使中国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对内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接轨。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