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窦娥冤 (1)

来源:步旅网
窦娥冤 董敏 [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资源的开发对语文教学作用日益显著。本课将重点探讨以探究、交流的方式来达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窦娥冤》是元代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狱有巨大典型意义,通过窦娥的血泪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窦娥的形象,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戏剧人物,它既屹立于舞台又深入于人心,承载着深厚的社会内涵,流露着作者独特的精神气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己动手、动脑,伙伴讨论,研究窦娥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分析窦娥人物形象塑造的社会内涵(2)指导学生用比较的眼光来看待窦娥的形象,开拓眼界,拓展思维视野,激发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3)初步了解元杂剧常识。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谁见过“六月飞雪”,有谁相信“六月飞雪”?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会付诸一笑“怎么可能呢”,但作家却可以用那杆生花妙笔创造奇迹。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天动地的元杂剧《窦娥冤》,看看是怎样的冤情能够让天逆行,让寒冷冬季的冰花盛开在炽热炎炎的夏季。 二、朗读比赛,感知课文 1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 、将全班分成四组,分别表演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戏,开展分角色朗诵比赛。 附:评分标准及比赛流程 评分内容 所占分值 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吐字清晰(每错一字扣 1 分)。 声音洪亮,语言连贯,节奏感强。 感情饱满真挚 , 表达自然 , 能通过表情、声音的变化来诠释角色心理活动。 声情并茂 , 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 , 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40 10 20 30 (1)每小组各出评委2人,共计8人,标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保留小数点后1位),评委打分原则见下表。 (2)设总裁判2人,负责收集评委评分表并计算各选手的最后得分。 (3)比赛设角色朗诵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以及最佳朗诵组合奖。 (此教学环节依据戏剧的易于朗诵与表演的特点设计,将单一枯燥的朗读设计成表演比赛,形式活泼,学生的参与兴趣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三、巧用网络,研习课文 1 、学法指导: 研读一部作品时,我们要学会带着问题去深入,重视在阅读中质疑生疑,这样就能不断地在“读通”——“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过程中收获能力,得到感情的体验与审美的熏陶了。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大家要冷静地选择、有效地整合,面对问题要理性地分析、个性地创造,同时不要忘了身边的学习伙伴和网络中志同道合的盟友,积极地合作,深入地探讨。 本网站共设有三个探究切入点,分别是[杂剧魅力]、[艺术品味]、[追根究底]。你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及自己的探究兴趣,寻找一个切入点。你想研究元杂剧的艺术特征和关汉卿作品特色,就请进入[杂剧魅力];你想研究窦娥形象塑造的艺术意义,就请进入[艺术品味];你想探究窦娥形象塑造的社会内涵,就请进入[追根究底]。 下面的时间就交给你们自己,等会儿我们一起来分享各自的探究结果,到时请同学各抒己见,交流探讨。请充分利用资料,阅读资料时,应受到启示,不要受到牵制,使自己的思维飞扬起来。 2 、信息整合环节一:[杂剧魅力] 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1)资料链接:引导学生选择性浏览相关资料,了解元杂剧的常识,认识关汉卿。 资料:

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的“本色派”与“文采派” 元曲四大家 走近关汉卿 关汉卿主要作品介绍 论关汉卿杂剧的两个贡献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2)自主搜索:指导学生通过网上搜寻方式,多方面多渠道地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

(3)问题探究:

①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文本,指导学生从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研究《窦娥冤》,从而探讨关汉卿杂剧的特色。

②引导学生点击[论坛1],论坛主题:“我谈关汉卿杂剧的魅力所在” (此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作品的社会影响以及杂剧常识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3 、信息整合环节二:[艺术品味]

艺术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作家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果,是他们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体验、认识创造出来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情境。窦娥是悲剧《窦娥冤》中的典型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意义。

(1)资料链接:提供学生窦娥形象再现的文本资料和视频资料。 ①资料链接:

窦娥艺术形象赏析 窦娥形象浅析 窦娥的身世之苦和性格之美 典型化的悲剧形象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窦娥冤》的矛盾艺术

浅谈《窦娥冤》的三桩誓愿 在多种矛盾中,窦娥总是处于弱者地位 ②视频点击

(2)自主搜索:立足课本,开拓视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窦娥形象的相关资料。

(3)问题探究

①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文本,指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为等方面研究窦娥的性格特征及形象塑造的艺术意义。

②引导学生点击[论坛2],论坛主题:“我谈窦娥形象塑造的艺术意义” 4 、信息整合环节三:[追根究底]

戏剧杰作具有一种极为卓越的典范性的品质:它让我们看到我自己的形象,它是一面镜子,它就是悟性,它也是历史──导向历史的彼岸,达到最深刻的真理。 (1)资料链接: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浏览网络中相关资料,了解时代风貌、社会背景、民族传统文化和心理。 资料:

元朝的主要问题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 《窦娥冤》的核心问题 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心理 儒家伦理学说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窦娥冤》的“理”“事”“情” 反思法学解读文学作品《窦娥冤》

(2)自主搜索:鼓励学生自己在网络中搜寻,强调独立深入思考的过程 (3)问题探究

①主题“窦娥冤死谁之过?”

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与自己伙伴进行口头讨论和交流,深究窦娥人物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就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先动动脑子,再与自己伙伴相互讨论一下,尽量往深层次分析和探究,最后将交流的结果发表在[论坛3]中。 ②网络投票:鼓励学生尝试投票区的投票活动。

主题1:“如果再给窦娥一次选择的机会,她会不会选择认罪?” 主题2:“你喜欢窦娥在剧本中的结局吗?”

③要求学生慎重投票,将自己选择的理由发表在[论坛4]上,同时分析同学投票结果,探讨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民族审美文化心理,尝试探究深厚的民族内涵。 (以上两个教学环节,将“窦娥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定为探究大方向,着眼于窦娥形象塑造的艺术意义、窦娥形象塑造的社会内涵,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研究,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并且能够关注论坛上其他同学的探究结果,进行探讨、补充、品评,发表自己赞赏或反对的理由。)

四、拓展视野、比较阅读

师:中外戏剧虽然各走自己的道路,但也要面对人类的一些共同话题,而且越到后来相互影响越大,所以比较其异同,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乐趣的事情。 1 、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浏览网络中相关资料,了解比较文学的一般方法和选题视角。 资料:

浅论比较文学的原则 中西方悲剧观 窦娥与东海孝妇 窦娥的原型批评 窦娥与哈姆雷特的复仇

女性的觉醒——窦娥与娜拉的比较 文学中的法律——安提戈涅、窦娥 安德洛玛刻与窦娥的悲剧 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2 、动手操作:请学生在下列戏剧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中挑选一位作为与窦娥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认真阅读原著,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比较,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小论文。

《玩偶之家》(易卜生)娜拉

《奥赛罗》(莎士比亚):苔丝德蒙娜 《安德洛玛刻》(拉辛):安德洛玛刻 《原野》(曹禺)花金子 《搜神记》(干宝)东海孝妇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安娜

3 、自主搜索: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有目的进行搜索与自己论文选题有关的资料并进行整合。

4 、讨论:如果窦娥的案件发生在今天,如果你是一位法官你将如何审案?

[ 评析 ]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教学设计尝试开发网络课程资源,网络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越时空性等技术优势,创建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2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要求教学应该实现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上拥有主动性,教师给他们提供探究或与其他学习者共同学习的交互环境,让他们在学习中寻找乐趣。本教学设计的学习流程设计以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为前提,提供的网络平台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面对较为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及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提供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并且在各个探究板块提供相应的帮助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很快进入状态,寻找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探究活动。

3 、注重比较阅读,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教学设计通过一些有比较意义的中外作品的对照阅读,让学生初步体验比较文学的乐趣,尝试用比较的眼光来看待中外小说、戏剧,从而开拓眼界,拓展思维视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