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80年代小说分类和特点

来源:步旅网


80年代小说分类和特点

一///80年代是一个文学真正繁荣的时代:

• 政策的宽松

• 作家队伍的成熟与壮大

• 外国文艺思想的引入

二///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

汪曾祺、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陆文夫、邓友梅、从维熙、刘绍棠、李国文

“知青”作家:

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张辛欣、梁晓声、孔捷生、陈建功、李杭育、张抗抗、阿城、何立伟、叶辛、铁凝

“文革”后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中年作家:

张洁、冯骥才、古华、戴厚英、刘心武

“第三代”作家:

莫言、刘索拉、残雪、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北村、刘恒、方

三///影响阅读的因素

时代政治因素

作品的时代背景

个人文艺理论基础、生活知识

四///小说的鉴赏必须要注意三点:

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五///文革“导火索”。1965年11月1 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一、伤痕小说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小说揭示的文化大

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发表,引起轰动,成为伤痕小说的发端之作,也是文学进入新时期的里程碑

代表作品

冯骥才《啊!》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郑义《枫》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王宗汉《高洁的青松》

陆文夫《献身》

孔捷生《在小河那边》

张弦《记忆》

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

伤痕小说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

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

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

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 《班主任》刘心武

发表于 1977年11月份的《人民文学》。

内容:小说讲述了某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尽力挽救 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中学生的故事,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声,震动了被文 革麻木了的人们的心灵,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

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 《伤痕》的不足

1、有些话政治因素过浓 。

2、依附政治情感,控诉大于追问,缺乏深度,没有追问“四人帮”是谁造成的?专制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是否存在,批判空洞的“四人帮”而缺乏对人自身的灵魂的拷问。

3、伤痕没进入到文化哲学层面,“四人帮”之后,人与人之间仍然有伤痕。

• 伤痕小说的意义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其次,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剧精神。

第三,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从而摆脱了十七年和文革中文学只能反映“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在表现对象上,出现了空前的广泛性。

• 伤痕小说的局限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作品的情感表露也趋于肤浅。

第三,“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作品。

最后,“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

二、反思小说

• 1979年《人民文学》

标志:茹志娟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

比之伤痕文学,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反思小说的主题

第一,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揭示建国以来左倾路线的思想根源。

第二,反思了普通人的历史责任问题。

第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控诉左倾思潮对人性的毁灭,歌颂人性与人情。

代表作:☆谌容《人到中年》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路遥《人生》

• 反思小说的艺术特征

1、突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大量作品描绘好人落难、坏人当道的世相图,将几十年的历史整合为一部政治运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表现出尖锐的批判意义。

2、反思小说多采用中篇小说的形式。这是出于表达需要而在无意间形成的共同趋势。

3、多种小说艺术手法的探索。 茹志娟、宗璞、王蒙等作家的作品中出现了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叙事线索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三、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以蒋子龙1979年发表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先声,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辛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改革小说的主要特点

热忱呼唤改革,对改革的进程作了及时 快捷和持续的反映和描写;

力图整体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与人,描绘出改革是一个夹杂着挫折、失败、困惑,但又高扬着理想希望的不可逆转的复杂过程;

创造了一批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的“当代英雄”。

改革小说调整了文学反思历史,向后看的视点,使文学“回到当下”。

• 意义:对时代精神的及时张扬;对小说新题材的开拓;

• 局限:模式化形象严重,艺术不够成熟;对人性、精神的探索与追寻受蔽于以改革为名的现代化意识形态

农村题材“改革小说”代表作

☆贾平凹《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

☆何士光《乡场上》

☆王润滋《鲁班的子孙》

☆张炜《秋天的愤怒》

☆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

城市题材“改革小说”代表作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王蒙《坚硬的稀粥》

四、寻根小说

• “寻根”的代表性文章

• 韩少功《文学的“根”》

• 郑万隆《我的根》

•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共同点: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 寻根小说产生的思想缘由

1.作家们感到了“文化”对人类的深刻制约,并力图把握它。

2.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于是希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

3.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世界“寻根”潮流的巨大影响。

• 寻根小说特点

一、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二、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

三、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 寻根小说”意义

(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2)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寻根运动使小说摆脱了一个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辑进行写作的时代,也摆脱了一个社会政治的话语时代,而开启了超验的和“虚构”的时代。

• 寻根小说的几种类型

一、民族文化派——在文化依恋中寻找精神家园。

二、原始生命派——在生命力的张扬中寻找精神家园。

三、忧患派——在忧患意识中寻找精神家园

四、远观派——在清醒与模糊之间寻找精神家园

• “寻根小说”的局限

①文学摆脱了作为政治工具的命运,又担当起了文化工具的使命,并陷入“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

②不少作家对“文化”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对“民族”的理解也是狭隘的。

③一些作家缺乏理性批判精神,一味好古泥俗嗜怪爱丑,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缺乏

应有的理性思辩态度。

五、先锋小说

• 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六、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特征

拒绝和背弃传统现实主义的认识、反映方式,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表现“纯态事实”。

瓦解文学的典型性原则,描写人的现实生存处境与生活过程,展示生存中感性的、生理层面上的基本人性。

压制到“零度状态”的情感,主体缺席式的叙述——“零度写作”,完全淡化价值立场,采取客观呈现、自行体现的方式,认同、迁就于生存现状。

• 新写实小说的积极意义

首先,它极大地深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内涵,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对象,深化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为以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其次,新写实小说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渲染,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关于“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框架,笔下的人物真实、自然,富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这就使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摆脱了人工雕琢的痕迹,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贴近人性真相

• “新写实”小说的缺陷

作品表现出来的色调过于灰暗。在描写那些被物质生活所累的普通人生活的同时,作家采取一种认同、顺应的态度,传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意味,缺少一种亮色,缺乏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 》《鲜血梅花》《

1、母亲自焚以促成儿子出门替父报仇———找白雨潇和青云道长打听仇人;

2、节遇胭脂女和黑针大侠———答应帮忙找青云道长问他们要找的人;

3、遇白雨潇而不知———因为心里为二人记着青云道长;

4、找到青云道长而完成胭、黑二人所托———因此没完成自已的事情, 再必须找白雨潇;

5、再遇胭、黑二人———完成所托之事;

6、再遇白雨潇———得知胭、黑二人与杀掉弑父仇人。

《陈焕生》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的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慨叹。

乔厂长上任记 创作背景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党中央制定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现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 ,从农村到城市整个社会进入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一切窒息、妨碍社会生产力的陈规陋习,禁锢劳动者和知识分子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官僚主义和陈腐偏见,都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和冲击。

艺术特点:

不足是理想色彩过重,形象欠丰满,类型化(议论过多)。好处是阳刚、大气、辽阔,剧烈矛盾冲突,少心理活动,细描、语言崇尚气势的雄浑和雄辩力。艺术感染力强,生活气息浓。

主题意蕴

小说通过刻划乔光朴这一改革者、开拓者的形象,叙述他临难勇挑重担,坚毅果断地

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大胆启用新人才,雷厉风行地狠抓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把握现行的经济规律,深刻揭露现代工业建设中的复杂矛盾和阻力重重的严峻现实,展示了社会新旧力量的复杂斗争和光明前景,热情讴歌了工业战线上的创业者。

<人生> 高加林形象的性格特征

高加林是作者复杂意识的结合体,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纠缠在一起的产物,虽然作品中透露出的种种信息都使他的价值取向有一种内在的发展趋势,但总的说来他仍处于夹缝的尴尬状态中。这注定了他事业的悲剧性,他既无法安于做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现代性步伐,所以他面临的是都市与乡村的双重拒绝;这也注定了他爱情的悲剧性,他既不会满足于和目不识丁的乡村少女度过毫无共同语言的一生,也不会被身份高于他的满腹诗书的城市女孩所接受,所以只会在刘巧珍和黄亚萍的双双远离中度过追悔莫及的一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