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对各学科提出的各个校本课程,进行了认真的评议,全面分析了学校现有资源,讨论后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设置框架: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基础上,框定我校校本课程分为四大类:人文类、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评定,确定本学年的校本课程。
一、课程设置:
1、人文类:
(1)时事开讲。
(2)生活中的经济学。
(3)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4)花卉与生活。
2、科学类:
(1)身边的化学。
(2)航天科技。
3、艺术类:
乐器、声乐、素描、动漫、硬笔书法、立体构成、服装设计、装饰画、绢花制作、风景画。
4、体育类:篮球、排球、足球、舞蹈。
二、校本课程纲要编写要求:
1、课程名称:(包括适合年级)。
2、主持教师:(待定)。
3、课程类型:(说明是人文类/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等)。
4、课时量:说明总课时量及课时安排。
5、日期:起止日期。
6、课程具体设计:
(1)课程目标:逐点陈述目标,要全面而具体。
(2)课程内容:知识内容、活动形式等相关方案;具体的组织等。
(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如学习方式与活动安排、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等。
(4)课程评价:评价的标准。注意: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如过程评价、评价角度要多元化。说明学分值计算方法。
(5)环境条件:(硬环境:需要学校提供设备、场地、资金等;软环境:工作量的计算、教学的评价等。)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努力实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外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学生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二、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实施学校课程资源,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探索课程发展的机制,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增强课程对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作用。通过学生经历实践、体验感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享受教育的快乐。
三、校本课程的内容
第一版块:一、二年级段“诗园漫步”
1、课程目标:
(1)几千年来,诗歌灌溉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促使学生了解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养成热爱诗歌,诵读诗歌的习惯。
(2)自觉搜集古诗文,提高学生口诵心惟、含英咀华能力。
(3)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思想感情。
2、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秋、冬之歌”、“秋、冬之诗”。
3、课程安排: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隔周安排一个课时。
第二版块:三、四年级段“节日探访”
1、课程的目标
(1)通过学习与实践,增进社会与文化参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陶冶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民族文化情操,尊重并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与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提升日常生活品质,培养文化生活的'兴趣与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学习与实践,激发学生自主的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的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了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早地了解其精华,以传统节日为主线,结合其它特殊节日为内容的校本课程。
3、课程安排: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隔周安排一个课时。
第三版块:五、六年级“科学发现”
1、课程的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边一些简单自然现象与自然事物。
(2)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并结合自己的观察来发现和提出问题。
(3)初步了解观察的方法,能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观察活动,记录简要的数据。
(4)感受与体验科学的神奇和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的欲望。
2、课程的内容
(1)自然界中,亲近自然动、植物。
(2)风、云、雷、电的形成,春、夏、秋、冬的更迭,草、树、鱼、虫的生活。(可以整合人、自然、社会,科学)
3、课程安排: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隔周安排一个课时。
四、课程实施:
1、主讲教师要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制定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实施策略、课程内容(课程安排表)、评价建议四个部分。
2、教学要符合总体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结构特点。按照综合学科四项常规要求进行设计,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注重记录与反思,收集与整理学生有关作品。例如设计教学过程,低段可按这样的程序:读一读,演一演,写一写,比一比,找一找。总之,教学设计思路简单,让自己与学生都能上。
五、评价与考核
学生方面: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以学生体验感悟为主,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待定"记录。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教师方面: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一学期每位上校本课程教师要上交优秀教材、教案两篇,开展一次优秀教案评比。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利用我校国家级课题《学校文明礼仪普及教育与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成果,全面推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真正突出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切实改变目前师生存在的一些言行不文明、仪表不端正的不良行为习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中学生文明礼仪素质,提升华杰双语学校师生的文明形象,建设和谐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现制定我校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二、活动意义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文明礼仪教育以满足学校需要为切入点,以服务学生主体健康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教育作用,遵从德育教育从认知、自觉规范到行为自律的教育过陈,积极开展德育实践,对于学校文明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活动内容
在我校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相处”,教学生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培养学生具有高雅、得体、大方、文明的涵养,它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我们将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贯穿于整个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一)学习礼仪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自学我校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校本课程,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二)实践礼仪
让每个学生都广泛参与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来,在参与和体验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各班级开展系列活动,促进礼仪学习,评选文明礼仪标兵.
(三)展示礼仪
通过开展校园礼仪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评选班级各项“礼仪之星”活动,展现学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
(四)宣传礼仪
通过校本课程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社会进行社会礼仪知识的宣传,营造手拉手、共创文明校园的良好氛围.
四、活动安排:
以校园礼仪为重要内容,以校本课程为线索,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为重点,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师长;主动问好;把纸屑扔进垃圾桶;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等方面的礼仪行为.我校要依托学校文化建设的平台,策划、养成、固化学校文明礼仪,使学生逐步养成富有学校特色的文明礼仪规范.
第一阶段(10月份):学习礼仪知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
1、各班组织开展“学礼仪、讲美德,做文明学生”主题班团会,进行大讨论,有计划开好校本课程.
2、开展“读百家箴言,摘礼仪佳句”的读书活动.组织学生网上或书报杂志等收集相关资料,各班整理并编写出校本课程学习体会.
3、年级组织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表彰.
4、举行“校园不文明行为图片展”
5、举行“中华传统美德”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的教育,从文明的意识上对学生进行根本性的渗透.
6、全校各班举行“文明承诺一句话”活动,全校师生针对文明行为的某个方面,做出自己的承诺,写下来在全班公布,师生、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监督.
第二阶段(11月份):体验礼仪内涵
1、举行一次校园礼仪知识竞赛活动.
2、进行一次“文明礼仪手抄报”大汇展.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礼仪内涵,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3.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践行活动.
①、从最简单的坐立行、语言、体态语言等方面入手开展“文明举止伴我行”活动;
②、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伙伴入手开展“尊长互敬伴我行”活动;
③、从学文明用语、说文明话入手开展“文明用语伴我行”活动;
④、从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上健康网入手开展“文明上网伴我行”活动;
⑤、从日常生活中各种习惯的养成入手开展“文明习惯伴我行”活动.
引导学生从学校、家庭践行礼仪开始,然后扩大到社交礼仪,在此过程中做到躬行、内省,全面提高文明礼仪素养.
第三阶段(12月份):收获礼仪习惯
1、组织各年级分主题讨论校本课程学习体会.七、八、九年级讨论主题分别为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和社交礼仪.
2、开展“礼仪之星”评选活动.我校将评选出学期和学年度的“礼仪之星”,并在学校宣传栏展示“礼仪之星”的先进事迹,以榜样力量来感化、激励学生.
3、开展“礼仪之星”表彰、联欢会.表彰在本次活动中获奖的班级及个人,并收集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筛选编排成节目,组织全校师生观看演出.
五、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组长:柏萍
副组长:杨国诗
成员:单进清、杨泗亮、杜军方、赵峰、刘洪、谢佃春、刘保、张家成、李跃文、杨绪兵
2、充分发挥校文明督导岗的监督作用,各班坚持文明礼仪日查日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组织力量,开发校本资源,编撰出《华杰双语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读本》(初稿),并在总结礼仪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以指导师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六、活动要求
1、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倡议书、广播站、宣传栏、班团队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将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2、文明礼仪教育要长抓不懈,寓礼仪教育于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寓礼仪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抓好养成.各年级、各班一定要强化学生礼仪训练,落实校本课程的开设,让文明礼仪成为学生的习惯.
3、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学会“四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句好话回应、一双眼神鼓励、一颗爱心相待.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
4、各年级、各班要根据学校实施方案,结合班情,拟定出自己班级实施的具体方案,因需而搞,形式多样,凸现特色.要作好记录,每阶段有一份主题活动设计及活动后的感想.要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加强日常文明礼仪行为的监督.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为完成课程方案中“选修II”课程的任务与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有利于深入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要有利于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同时,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提高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满足学生多校化需求的前提下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从而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身个性和学习能力发展的课程;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性,提高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创造机会,提高学校及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学校的特色。
适当性原则。校本课程应从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
多样性原则。研究学生发展的多校化需求,合理开发出适合不同学生需要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合作性原则。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干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
二、工作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学校课程建设为中心,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1、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要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通过实施学校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形成,从而全面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创造性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
三、开发与实施
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具体实施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和家长代表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2、根据本校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等情况进行必要的需求分析和学校教育资源调查,分析和把握学生发展、学校特色和社区发展的需要。
3、制定校本课程目标、开发与实施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数量应坚持少而精。校本课程目标包括校本课程应达到的一般目标和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开发与实施计划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纲要等。
4、通过进行教师培训、课程申报、课程审议、组织选、分配资源、安排课程等工作具体实施校本课程。
5、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客观评价和适当调整,不断完善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进行评估反馈,二是对每门课程的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学生学习成效等进行评估反馈,从而达到不断完善的目的。
四、组织保障
1、制定本校的校本课程工作方案,规定每个学生毕业时应该获得的校本课程学分(不少于6学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们感兴趣的范围内选修校本课程,结合学校实际,协高各类课程的关系,提供学生选取课程的方案。
2、加强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工作,提高校长和教师对校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学校要加强与教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充分昨用他们的资源优势,提高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要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创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的有利氛围。
3、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争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